对清朝在嘉庆手里衰败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资料图片)
从亲政初期的伟大,到谢幕之后的尴尬,颙琰(yóng yǎn,嘉庆)的滑落曲线实在是令人叹息!他二十多年的统治,前面连的是“康乾盛世”,后面跟的则是“鸦片战争”。正是在颙琰的统治下,大清王朝完成了走向万劫不复的衰败的关键几步。 ——题记
上文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张宏杰教授,对嘉庆皇帝所做的评价。诚然,提到嘉庆皇帝,我们总会想到他的父亲乾隆,以及被他亲手惩治的巨贪大恶钮祜禄善保(和珅)。但除此之外,我们对嘉庆的了解似乎并不是那么多。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或许嘉庆不能被归于昏君之列,但从他登基后所作所为来看,似乎说他是昏君也不为过,毕竟清朝正是在他手上走向衰败的。
笔者之前一直坚信一个道理,那就是历史是公正公平的,我们不能因为某件错误的事情或结果而去否定一个人,同理也不能因为某个人而去否定某件事情或结果的正确性。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看看嘉庆皇帝到底是如何将清朝带向衰败的。
一,明君也得分时候
嘉庆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乾隆在位初年国库充盈百姓富足,所以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可谓过得风生水起。除此之外,乾隆皇帝在位期间还多次发动战争,虽然有的是必须的,但有的却是不必要的。因而在嘉庆继位后,他接手的朝政其实是一个不亚于明朝崇祯皇帝的“烂摊子”。
如标题所说,明君也得分时候。这句话相信很多朋友都不认可,因为大家都觉得,明君就是明君,即使时候不对,也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这种局面。
诚然,有这种皇帝,如秦始皇与唐太宗等,但这种皇帝几乎是千万里挑一,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皇帝都跟他们一样(不算昏君与庸君的话,那也只能算明君了)。而且如果真的将秦始皇与唐太宗放到嘉庆所处的那个位置,他们或许也并不会做得特别好,毕竟时代变了。
嘉庆登基即位后面临三个巨大的威胁,而且处理稍有不对,那对于清朝来说就是毁天灭地的灾难。第一件是乾隆留下的巨额财政亏空,这个如果不能及时处理,那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第二件是巨贪大恶的和珅,和珅可能没有篡权夺位的能力,但是却有架空嘉庆的能力,因为在嘉庆亲政之前,和珅的权力甚至比他还大,尽管他是名义上的皇帝。第三件是此起彼伏的各种起义,这其中以白莲教起义闹得最为凶猛。
这里笔者还没有提到清政府已经烂到骨子里的贪污腐败以及人地矛盾等问题,而且也没有提到当时西方已经进行了的工业革命和悄悄流入中国的鸦片问题。
说了这么多,其实并不是要为嘉庆开脱,而是想告诉大家,嘉庆虽然不是昏君庸君,但也不是秦皇汉武隋文唐宗那样的盛世明君,所以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打击下,清政府的统治没有结束都已是万幸,再谈走向中兴之类的问题那就真的有些强人所难了。
二,想进取,没魄力
前文提到,嘉庆皇帝也算是个“半吊子”的明君,那为何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嘉庆在位期间,也是做过很多中兴的尝试和努力,但可惜都因为自身的魄力不足以及自身的能力不足而被迫放弃。
这里我们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整顿吏治
嘉庆正式掌权后,有感乾隆在位期间的权臣当道及言路闭塞等问题,于是亲自下令广开言路,还启用了之前因为乾隆时期说真话而被贬弃的众多官员。不仅如此,他还听从师傅朱珪的教导,以身作则崇尚简朴。
但嘉庆的种种行径后来可以被以一句俗语来总结,即雷声大雨点小,为何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嘉庆虽然广开言路,但被上报至他耳边的很多话都是经过下面挑选出来的,所以他能听到的话只是下面人让他听到的,而他想要推行的政策也很难推行,因为下面的官员经常是抱团取暖,而嘉庆又没有祖先的魄力,所以遇事往往只能不疾而终。
第二个,整顿旗务
清政府的统治核心是八旗制度,所以嘉庆想要改变清政府的衰败走向,就只能先改变八旗制度的衰败趋势。根据清朝祖制,八旗子弟全部由国家供养,而且不农不商不仕不工,每天只需要学习满语及骑射便可。
但问题在于,八旗制度经过上百年的传承,到了嘉庆时期早已经不堪重用。别说让他们弓马骑射,就是让他们说两句利索的满语都是非常困难。因而嘉庆为了扭转八旗对清朝财政的依赖,便想将京城附近的八旗子弟迁往东北,并自给自足。
但可惜的是,八旗子弟早已经习惯了浑浑噩噩的生活,所以对于嘉庆的旨意他们统统予以反驳,最终只能促使嘉庆收回成命。
最后,嘉庆皇帝确实有过励精图治的努力,也绝对不算是一位昏君,但清朝之所以在他手上走向衰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嘉庆接手的朝政和所处的时代已经不是他的知识范围所能驾驭的,再加上嘉庆也没有大刀阔斧改革的勇气和能力,所以清朝走向衰败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剑桥中国晚清史》等。
上一篇:当前热讯:郦食其作为刘邦麾下顶级说客,为何被烹杀?
下一篇:最后一页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星落凝成糖》收官“蜜糖三部曲”(引题)陈星旭一人饰四角(主题)北京青年报记者杨文杰古装神话爱情剧《星落凝成糖》定档2月16日起
2023-02-15 15:49
原标题:言承旭再次出演爱情剧(引题)“不老男神”还能俘获观众的心吗?(主题)羊城晚报记者龚卫锋2001年,言承旭凭借《流星花园》道明寺一
2023-02-15 15:46
原标题:国家文物局发布2023“考古中国”五项重要考古成果中新网2月15日电据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号消息,国家文物局2月15日在京召开“考古中国
2023-02-15 15:53
原标题:湖北建始:香甜的非遗文化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花坪镇,非遗传承人吴际安正在制作花坪桃片糕。吴氏后代不断改进和创新工艺,制作花坪桃
2023-02-15 14:55
“新语”原标题:文博数字人有外形也要有内功着眼长远,数字人发展不仅关乎技术之“形”,更在于创意含量与文化内涵之“芯”,既要有外形也要
2023-02-15 14:55
原标题:《流浪地球2》衍生品销售火爆(主题)打破国产大片只关注票房的局限(副题)齐鲁晚报记者 师文静春节档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2》票房
2023-02-15 14:39
原标题:上海京剧院新版京剧《大唐贵妃》即将亮相国家大剧院2月14日,京剧演员史依弘在媒体见面会上演唱《大唐贵妃》中的唱段。2月14日,上海
2023-02-15 14:37
原标题:展演厅丨北京人艺《茶馆》再开张,年后再演“看家戏”编者按:文艺演出以多姿多彩的形式、精彩纷呈的内容、鲜明高超的艺术感染力,深
2023-02-15 14:47
原标题:山西发布运城东渠遗址考古成果:或可证实“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中新网太原2月14日电(记者杨杰英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4日对外公布
2023-02-15 13:55
原标题:被观众认可是最幸福的事李响是导演徐纪周专门为李健量身打造的一个角色。李健和徐纪周相识于电视剧《命案十三宗》片场,一个是艺校在
2023-02-15 13:51
原标题:好作品经得起时间沉淀今年开年,荧屏、银幕均出现了高质量作品,9分的《狂飙》,8分的《三体》以及8 2分的《流浪地球2》等,由点到面
2023-02-15 10:47
原标题:106组战国中山国文物亮相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新网重庆2月14日电(记者钟旖)展览“战国·中山国”将于15日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正式
2023-02-15 08:49
原标题:网络行业剧:展现行业不失真,刻画人物不失焦行业剧,简而言之,就是以某个行业为背景,讲述从业者工作与生活的一类剧集。自国产电视
2023-02-15 08:51
原标题:头脑空空的演员终将走向“绝望名场面”“太尴尬了”“他到底在表达什么”“说得很好,下次别说了”……最近,一些演员在接受媒体采访
2023-02-15 08:45
原标题:角色塑造真实立体感人故事打动观众(引题)《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在津点映(主题)由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天津橙子映像传媒出品、制
2023-02-15 08:32
原标题:《小王子》出版80年,我们都还爱着它(引题)公版图书如何做出新意(主题)解放日报记者施晨露“你在玫瑰花上耗费的时间,才使你的玫
2023-02-15 08:40
原标题:长影电影院自助图书馆正式启用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柳姗姗 彭冰2月14日,长影电影院引进的长春市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
2023-02-15 07:39
“艺术为城市添彩”原标题:四川成都高新区营造特色文化商业街区(引题)寻常巷陌间,绘生活画卷(主题)人民日报记者宋豪新 核心阅读走进老
2023-02-15 07:34
原标题:“有文化的直播”以知识化人曾几何时,“三二一,上链接”“宝宝们快下单”,网络直播间充斥着“叫卖式”吆喝、“限时购”戏码,满是
2023-02-15 07:55
原标题:用孩子看得懂的方式设计博物馆每到踏青季,许多家长会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然而,当儿童身处偌大展厅,严肃的展陈有违他们活泼
2023-02-15 07:41
原标题:梁朝伟把努力看成当然把幸运看成感激(主题)——梁朝伟入行四十年的光影人生(副题)北京青年报记者张嘉几年前采访梁朝伟时,曾问过
2023-02-15 07:47
原标题:这场梦有些飘(主题)梁朝伟郭富城联手没能撑起风再起时(副题)孙佳音同样是港片,同样是警匪故事,同样是头牌男星强强联手,《无双
2023-02-14 17:37
原标题:土遗址保护迎来新机遇!探访我国文物保护领域首个多场耦合实验室→国家文物局今年将启动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目前,
2023-02-14 16:55
原标题:库车萨玛瓦尔舞:技与艺的完美交融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吴铎思萨玛瓦尔舞,被誉为“歌舞大熊猫”,是新疆库车独有的舞蹈艺术。据了解
2023-02-14 16:44
原标题:200余件艺术藏品呈现一场视觉盛宴(引题)至臻匠器带你领略五彩东方色(主题)北京晚报记者李祺瑶文北京晚报记者潘之望摄 张存制图中
2023-02-14 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