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 > 正文

刘伯温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吗?临终前朱元璋留下16字冷言-全球观察

时间:2023-02-28 16:46:23    来源:趣历史网    

众所周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特别喜欢杀害功臣,作为能跟千古贤相诸葛亮相提并论甚至更高一筹的人物,刘伯温的才华当然毋庸置疑。这份才华会为他引来杀身之祸吗?刘伯温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吗?临终前朱元璋留下16字冷言,其中又暗藏什么玄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朱元璋起兵后,刘伯温投奔而来的时间并不早,论资历刘伯温不算最早的从龙之臣。

可论能力,刘伯温对朱元璋的事业助力不少。

刘伯温投奔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的斗争局势很不乐观。

左有不怀好意的陈友谅,右有财帛充足的张士诚。

这两人都看朱元璋不爽,他们要是联合起来,朱元璋绝对凶多吉少。

眼见时局如此,朱元璋也很忐忑,无数人也心怀焦虑,只有刘伯温淡定从容,他在分析局势的时候,指出了朱元璋的主要斗争方向,那就是兵力强悍的陈友谅。

按刘伯温的说法是: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这话背后的战略构思绝对不下于诸葛亮《隆中对》。

先是开门见山点出了张士诚的特点,不过守土之犬而已,没有多少野心不足挂齿。随后陈述陈友谅才是最大威胁,他劫主胁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说,还野心勃勃,整日惦念朱元璋的地盘,必须要先行铲除。最后畅想了陈友谅被灭的影响,失去了陈友谅牵制胸无大志的张士诚就不足挂齿了,平定两人之后,在北进中原,则大事可成。

一个正确的战略决策,往往决定了雄主的人生成就,刘伯温就这样用言语告诉了朱元璋,该如何一步步取得天下。

这话一说完,让朱元璋对刘伯温刮目相看。

朱元璋在很多问题上,都非常看重刘伯温的意见,这时间久了,难免让不少人认为刘伯温是朱元璋最为信任的人。

可帝王心思真那么简单吗?历史上如刘备见诸葛亮那样的佳话也仅仅只有一次而已。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背后是一个君王的信任、欣赏甚至感激。

可惜的是,朱元璋不是刘备,也不可能做刘备。

于是,奉献了无数之后的刘伯温发现自己,终究是错付了一片深情。

称帝之后的朱元璋,并没有后世人所言的那样事事亲力亲为,反而是将政务丢给了自己的两大文臣,李善长和刘伯温共同处理,自己居于上处,让他们发挥。

可看上去的甩手掌柜,不过是朱元璋算计的开始而已。

在朱元璋看来,刘伯温和李善长虽然同殿为臣多年,但行事风格却截然不同。

刘伯温秉性刚烈,疾恶如仇,身怀兼济天下的心思,因此雷厉风行,这一切,都会让他得罪李善长。原因无他,作为淮西集团的老大,李善长在朝堂之上沾亲带故的人太多了,需要照顾的因果业太多,长袖善舞让他跟随者众,也让他很难铁面无情。

果不其然,李善长的亲信李彬就因贪污获罪,落到了刘伯温手中,李善长跑去找刘伯温求情,却被刘伯温毫不留情地拒绝了,李彬也因此被明正典刑。

这件事就此引爆了刘伯温和李善长的矛盾。

朱元璋授意之下的争斗,不出所料的开始了,刘伯温不断受到李善长党羽的言语攻击。

攻击来攻击去,名声当然就变差了,老板哪待遇也越来越少。

随后的洪武三年,在朱元璋刻意压制之下,刘伯温仅仅收获了三等伯爵身份,连侯爵都没有当上。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通过褒奖淮西集团势力,打压和他们不对盘的刘伯温,让他们变得更加张狂。

按照朱元璋的如意算盘,这个时候的刘伯温,经过多轮打击,应该开始奋起,进而抗争了。

可惜的是,刘伯温看透朱元璋心思,不愿做棋子的他,决定告老还乡远离南京这是非之地。

刘伯温很清楚,自己只要还在京城为官,就必定逃脱不了棋子的命运。

可即便刘伯温如此低调,不愿出头,依旧难逃被胡惟庸毒杀的命运。

虽然正史野史中说法不同,但刘伯温之死,胡惟庸脱不了干系当是事实。

其韬迹如此,然究为惟庸所中《明史》

胡惟庸一个后起之秀,真有胆量用毒药杀掉刘伯温吗?答案是没有。

所以这授意之人,最有可能还是朱元璋。

至于动机吗?要从明朝建国根基说起。

任何一个朝代的建立,除了君王雄才大略之外,还有无数的功勋臣子。

这群人在建国之初,组成了王朝的根基。

明朝当然也是如此,渐渐稳定之后的明朝,朝堂之上也形成了两大集团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

这淮西集团,以李善长和徐达为首,武将很多文臣也不少,还都是朱元璋的同乡。他们群体庞大跟君王关系良好,一时间在朝堂之上占尽优势。

另一派则是后续加入朱元璋阵营的浙东集团,这群人都为文人地主阶级,跟朱元璋非亲非故也没有多少政治实力,因此备受排挤。

两方势力因为实力悬殊,在斗争上看,并没有多少可比性。

淮西集团兵强马壮,声势日隆,浙东集团,半死不活,渐渐式微。

可这样的局面,是朱元璋愿意看到的吗?当然不愿意啊!

一个势力的无限制做大,无疑将威胁皇权的安危,因此朱元璋危机感很强,非常警惕。

这也是他建国之初管事不多,让李善长还有刘伯温主政的根源。

让他们能互相斗争,自己帮扶帮扶浙东集团,以求稳定朝局。

初开始不明白朱元璋心意的刘伯温,秉公执法杀了淮西集团的李彬,引爆了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的矛盾。那个时候的朱元璋应该是很开心的。

可渐渐明白朱元璋心思的刘伯温,不愿意蹚浑水,不愿意做朱元璋的棋子,就让它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这也是为何大封功臣的时候,刘伯温仅仅是伯爵的原因。

不仅不配合朱元璋打压淮西集团,刘伯温甚至不愿意和淮西集团斗。

比如李善长犯错受到责罚的时候,刘伯温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帮着李善长说话,这无疑动了朱元璋的逆鳞。

我让你们内斗,你们反而同气连枝,是要造反啊?

为此不甘心的朱元璋曾经不止一次用丞相职位试探刘伯温,目的就是扶持刘伯温对抗李善长为代表的淮西集团。

这不断的暗示举动,刘伯温如何不知?由此,才有了一段经典对话的出现。

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

刘伯温: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

朱元璋: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

刘伯温:势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这段对话中,明里暗里刘伯温都在为李善长说话,目的就是让李善长继续坐在这个火山口上,自己好脱身。而朱元璋的步步追问也暗藏玄机,有以利诱之,有以恩怨诱之,刘伯温都不为所动。不为所动的刘伯温,让朱元璋无奈了。

随后不久李善长被罢黜相位,朱元璋又问刘伯温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这三人为相如何?这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我要弄垮这相国制度,你觉得这三个人谁最合适?

心知朱元璋心思的刘伯温,用三重否定,决定了朱元璋的人选。

杨宪:虽有宰相才,却没有宰相的气量

汪广洋:气量褊浅,更甚于杨宪

胡惟庸:一匹劣马,必定把车子拉垮。

朱元璋选的这三人,各有各的问题,刘伯温能看出来的问题,朱元璋内心会不清楚吗?

心知肚明了还这样选人,这言外之意就是告诉刘伯温我不需要这劳什子的相国了,给我三个毁灭者,让这个制度滚蛋。

刘伯温也用这三层递进的评价,让朱元璋明白,这三个人是合适的人选。

可是话都说到这样了,朱元璋依旧不放心的问了一句:老刘啊,他们都不行要不还是你来吧?

刘伯温一看,当然是拒绝了,自己躲还躲不及,哪会当这个相国?

一场无声的暗战,在两人心照不宣中进行。

朱元璋也先后任用这三人为相国!

杨宪上位让他和淮西集团斗,结果办事不利被杀,汪广洋上去继续斗,又被杀。

然后淮西集团大获全胜的结局,让胡惟庸成了相国,也注定了胡惟庸的结局。

胡惟庸的结局注定了,不听话但是却明哲保身的刘伯温结局就会好吗?

答案是,也不会因为他得罪了太多人。

首先被得罪的,当然是对他寄予厚望指望他作为棋子平衡朝局的朱元璋,你这撂挑子走人,无疑是对朱元璋的背叛。

其次被得罪的就是在推荐当宰相的时候,没被说好话的胡惟庸。

得罪了这两个人,都让刘伯温有了必死的理由。

一个掌控欲望极强的帝王,如何会容忍一个足智多谋的高人不在自己麾下效力?

要知道当年刘伯温也是朱元璋请出来的,真要来了一个豪雄人物请他出山,无论有没有可能,这都是不稳定因素。

一个睚眦必报的宰相胡惟庸,也不会容忍自己的死对头活的好好的。

随后在朱元璋默许下,在胡惟庸秉持上意动手下,年老体衰的刘伯温不明不白死了。

洪武八年,刘伯温家乡发生了逃兵反叛的恶性事件,当地官吏因为怕影响前程隐瞒不报,刘伯温一看就让自己的儿子刘琏绕过左丞相胡惟庸,将这件事直接捅到朱元璋哪。

这无疑让胡惟庸很生气,进而想起了过去的林林总总。

为了报复,胡惟庸就诬告刘伯温,说他居然借助自己的风水本事,找寻拥有王气的地方修墓,引发了当地的百姓不满,刘伯温面对不满的百姓以势压人鱼肉乡里。

这样明摆的诬告,在朱元璋哪里成了刘伯温的罪证,刘伯温的俸禄被剥夺了。

眼见于此,刘伯温不敢大意,亲自去往南京向朱元璋谢罪。

这一连串事件,让刘伯温又气又怕,旧病复发。

借助刘伯温旧病复发的由头,胡惟庸当起了好人,派医生给刘伯温治病,喝下胡惟庸送的药之后,刘伯温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急转直下。

心知事有蹊跷的刘伯温,就暗示朱元璋,这是胡惟庸给自己下药,要害自己。

朱元璋一看刘伯温的暗示,并没有搭理也没有派人调查,反而送来一段话给刘伯温。

这话是: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朱元璋御制文集》

这话的言外之意就是,刘伯温啊刘伯温,你当了一辈子君子和忠臣,最后也要做君子和忠臣啊,什么才是君子,即便恨得咬牙切齿,也不会恶语相向,什么是忠臣,即便离开原来的国家,也不会想要洗雪自己的不平和冤屈。

朱元璋就用这略带冷漠,甚至让人寒心的话语,打发走了刘伯温。

随后不久,回到老家的刘伯温就因为重病不治去世了,时年65岁。

临终之前,刘伯温特意叮嘱自己的长子刘琏将最看重的《天文书》转交给朱元璋,并交代后人不要学习这本书上的内容,以求保全家平安。

刘伯温最后的举动,就是用行动告诉朱元璋。

我知道你为什么巴不得我死,我的才华让你寝食难安,为了表明忠心,我将这最关键的《天文书》送给你,从此天下不会再有如我这样的人物,你可以安心了。

标签: 言外之意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