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 > 正文

郭孝恪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有哪些作为?

时间:2023-03-01 14:56:26    来源:趣历史网    

郭孝恪是唐朝初期的名将,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徐世勣把守黎阳。归降大唐,授宋州刺史、阳翟公。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相比唐朝初年的那些有名的猛将,郭孝恪这个名字,可能不太出名。但他的经历,其实同样十分传奇。

郭孝恪出身底层,出生于河南禹州地区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虽然出身底层,但郭孝恪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有些与众不同。


(资料图片)

少年时代的郭孝恪,用正常的眼光来看,绝对不算是什么有出息的孩子,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是一个反面典型。年轻的郭孝恪,既不读书,也不参与耕种,每天就只知道游手好闲,和周围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在一起,混吃混喝。如果放到现代的话,郭孝恪绝对是当地派出所的重点关注对象,人们眼里的异类。

对于这样的郭孝恪,他的家人也十分无奈。虽然多次进行规劝,但郭孝恪却似乎没有任何改变,依然我行我素。

如果是一个太平盛世的话,这样的郭孝恪,或许这辈子都没有出头之日。终其一生,只能被家乡人视作地痞无赖,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但是,郭孝恪恰好遇上了一个特殊时代,正是这个特殊的时代,造就了他的传奇人生。

后来,随着郭孝恪逐渐长大,因为杨广的一通乱搞,隋朝开始逐渐分崩离析,走向末路。在隋朝末年的时候,因为杨广的几个超级工程,基本的都在河南周围,对河南地区百姓的压榨最狠。所以在隋朝末年的时候,河南这边的农民军,闹得也最厉害。历史上著名的瓦岗军,就是在这个区域内活动的。

眼见时局混乱,骨子里充满冒险精神的郭孝恪,靠着在家乡积攒下来的一些人脉,直接拉起一支数百人的队伍,投奔了瓦岗军。正是这个抉择,让郭孝恪的人生,彻底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投奔瓦岗军后,瓦岗军内部的特殊情况,带给了郭孝恪一个巨大的机会。瓦岗军本是河南人翟让创建,但是后来,翟让却将领袖的位置,让给了更加有能力的李密。而李密掌权之后,又急需培植自己的人手,更好地控制瓦岗军。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时间点,郭孝恪带了几百人,前来投奔李密,表达自己的忠心。李密自然是大喜,当即将任命郭孝恪为将军,并且将他派去黎阳,去协助徐世绩镇守当地。

这个徐世绩,就是演义小说里面,那位大名鼎鼎的徐茂公,同时也是后来的唐朝绝代名将李绩。

到了黎阳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复杂了。

首先,李密那边,先是和洛阳的王世充一场大战,把王世充彻底打残。然而就在李密即将攻下洛阳的时候,江都那边,却突然发生了政变,杨广被麾下的禁军勒死,宇文化及接管了杨广麾下的军队。此后,宇文化及打出旗号,要带十万江都精锐,返回关中,但这样一来,他们就势必要经过瓦岗军的地盘。为了避免腹背受敌的局面,李密只能先和王世充握手言和,掉过头去打宇文化及。

再之后,李密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打垮了宇文化及,但瓦岗军自身也是损失惨重。紧接着,趁此机会恢复实力的王世充,趁机来袭,最后一战重创的瓦岗军主力。

随着麾下的主力被消灭,李密不得不逃往关中,打算寻求李渊的帮助,东山再起。但当李密来到关中之后,却被李渊算计,最后被杀。而李密离开之后,残存的瓦岗军,开始迅速分崩离析,被周围的几家强大势力蚕食。

所有的这些变化,都是在短短不到一年之内,迅速发生的。而随着李密的战败,驻守在黎阳的徐世绩部,接下来何去何从,就成了一个大难题。而最终,徐世绩选择了投降唐朝,并且是带着瓦岗军目前的全部地盘,前去投降。

因为徐世绩的投降,郭孝恪自然也就跟着投降了唐朝。而且,因为当时郭孝恪在徐世绩的手下,位置比较高。所以唐朝进行收编的时候,直接任命郭孝恪为宋州刺史,同时负责和徐世绩一起经营虎牢关以东,原本属于瓦岗军的地盘,甚至还有任命官员的权力!

这下子,郭孝恪瞬间发达了。

短短数年之内,郭孝恪便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家乡无赖,一跃成为唐朝刺史,手握大权。不得不说,乱世确实是机会多,这要是放在太平时代,估计是做梦都不敢想的。

不过,官职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虽说郭孝恪一跃当上了大官,但紧随而来的责任,也不是那么容易承担的。先前瓦岗军的地盘,本就处于四战之地,先前的几场大战,李密又打光了瓦岗军的精锐。如此一来,徐世绩当时手里的军队,数量极为有限,根本控制不了如此庞大的地盘,更无法抵御周围的几个强敌。

更要命的是,当时唐朝这边,日子同样不好过。此时恰逢陇西的薛举,前来进犯。李唐政权的主力,几乎都被李世民带到西线,去对付薛举了。如此一来,唐朝也派不出更多的军队,去帮助徐世绩控制局面。

于是,不久之后,瓦岗军周围的几大强敌,开始迅速蚕食瓦岗军的旧有地盘。这其中,尤以洛阳的王世充,以及河北的窦建德得利最大。在和窦建德交战期间,因为窦建德俘虏了徐世绩的父亲,徐世绩不得不暂时率领郭孝恪,投降了窦建德,想要通过这个方式救回父亲。但后来,徐世绩的计谋败露,徐世绩只能率领郭孝恪等亲随,迅速逃离,再次归降唐朝。

等到徐世绩和郭孝恪再次降唐之后不久,李家也处理好了西线,开始集中精力,对付东边的王世充和窦建德。武德四年,李世民率军东征王世充,郭孝恪也参加了这场战斗。后来,李世民将王世充围困于洛阳之后,窦建德趁机来袭。在这个关键的时候,郭孝恪却凭着自己对窦建德一方的了解,及时献策,主张李世民以虎牢关天险,挡住窦建德。

后来,李世民采用了这条计策,最终确实也因此击败了窦建德,奠定了唐朝统一天下的基础。而郭孝恪因为有献计之功,再加上之前降唐有功,此战之后,直接被封为上柱国,地位超然。

从一个底层闲散人员,到唐朝的上柱国,郭孝恪只用了仅仅不到六年的时间。从郭孝恪升官的过程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其实郭孝恪之所以能够如此快的升官,主要是因为时代背景特殊,机缘巧合之下,才造就了这样一个传奇。至于郭孝恪本人,才能肯定是有的,但绝对算不上是那种顶尖名将。

不过,顺风仗永远是最好打的,既然郭孝恪已经身居高位,唐朝当时又不缺能打的猛人。所以就算郭孝恪本人的能力差点,也不会出太大的乱子。

此后的十几年里,郭孝恪历任贝州、赵州、江州、泾州四州刺史,在任期间,政绩还算不错。后来到了贞观年间,郭孝恪被李世民调入京城,升任太府少卿、左骁卫将军,官运一直不错。

值得一提的是,郭孝恪虽然曾在李世民麾下任职,李世民有着很多交集。但因为后来郭孝恪一直在外地任职,常年不在京城,所以自然也就没能参与那场著名的玄武门事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相比那些参加了玄武门事变的将军,郭孝恪和李世民的关系要稍远一些,不算李世民的嫡系。所以,后来李世民平定凌烟阁功臣榜的时候,郭孝恪并未上榜。

其实,以郭孝恪的功劳和地位来说,如果他参加了玄武门事变,进入凌烟阁功臣榜,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后来,郭孝恪被调入京城,担任左骁卫将军的时候,恰逢唐朝名将侯君集,在西域灭了高昌国,在西域设置了安西都护府。随着安西都护府的设立,朝廷需要派遣一个大将,前去西域镇守,担任西域都护。在这个时候,李世民便想到了郭孝恪。

对于唐朝历史上的第一任安西都护,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正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任安西都护,就是郭孝恪。但是从时间上来看,很多史学家坚定认为,在郭孝恪之前其实还有一任,并且认为第一任安西都护,应该是李渊的女婿乔师望。

不管真相如何,反正从贞观十六年开始,郭孝恪是被调到了西域,担任西域都护。从这之后,一直到死,郭孝恪都没能再离开西域。

非但如此,郭孝恪到任之后才发现,这个西域都护,似乎也不是太好做。一方面,西域距离中原相对遥远,算是真正的边塞之地。不管是生活条件,还是饮食文化,都和中原地区截然不同。到西域这边做官,生活质量自然比不得中原那边。

另一方面,当时西域都护府只是初创,唐朝在西域的控制力度,也相对有限。再加上西突厥此时还十分强大,一直在和唐朝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所以,相比中原地区的太平景象,西域这边此时还经常打仗,战乱频发。

所以,郭孝恪的这次调动,倒是颇有些明升暗降的意思。就好比是一家成熟的大公司,公司原有的业务体系,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公司忽然开辟了一块新的业务,而这块业务此时又不是公司重点突破的方向。如此一来,自然是非嫡系的人员,才会被调过去了。

不过,被调到西域之后,郭孝恪却表现得相当不错,以诚心安抚当地百姓,同时率领军队,平定叛乱,倒也迅速坐稳了西域都护的位置。

接下来的六年时间里,郭孝恪开始投入全部精力,经营安西都护府。在他的打理下,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开始变得越来越大。这期间,郭孝恪还把自己的长子郭待诏,也一起调去了西域。父子二人齐上阵,一起在西域打开了局面。

贞观十六年,就在郭孝恪刚刚到任之后不久,恰逢西突厥进犯,灭了吐火罗,并且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了新疆哈密地区。此后,郭孝恪亲率两千轻骑出击,击退了西突厥主力,并且一口气追到了乌鲁木齐西南部,才得胜而回。

贞观十八年,西域焉耆国叛变,投靠了西突厥。此后,郭孝恪亲率三千精锐,夜袭焉耆国,生擒焉耆国王。而后在唐军撤退途中,西突厥又派援兵前来,郭孝恪再次率军大败西突厥主力,追杀数十里,得胜乃还。

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任命藩将阿史那杜尔为主帅,郭孝恪为副手,征讨西突厥。经过近一年的战斗后,唐军大败西突厥主力,并且灭掉了一直臣服于西突厥的龟兹国。

其实从郭孝恪这几年的经历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郭孝恪或许并非最顶尖的战神级名将,和同时代的李靖、李绩等人相比,要差了不少。但是,独当一面镇守一方,确实也不成问题。郭孝恪镇守西域的几年里,一直十分努力,也确实帮唐朝在西域打开了局面,业务做得越来越大。从这个方面来说,郭孝恪对唐朝确实是有很大功劳的。

但同时,郭孝恪这个人,在做出贡献之后,自身的缺点也暴露了出来。

郭孝恪出身底层,这种出身,让他自身的眼界和能力,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到了西域之后,作为西域都护,郭孝恪几乎是整个西域最大的官,天高皇帝远,再也没人能够管他。如此一来,在生活作风方面,郭孝恪自然也就开始逐渐奢靡了起来。

据史书记载,郭孝恪在西域的时候,生活十分奢侈。就连行军打仗的时候,生活用品也要用黄金或者美玉做装饰,极其奢华。有人曾说,郭孝恪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远在长安的李世民放心,避免李世民的猜疑。这种可能,确实不是没有。但即便如此,郭孝恪生活过于奢靡,仍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更要命的是,因为当时的西域,更像是一个独立的地区。而郭孝恪在西域,又是最大的官员,很少有人能管得了他。再加上几年下来,他确实打了很多胜仗,立下了很多功劳。所以渐渐地,郭孝恪开始变得越来越自大,越来越听不进其他人的劝告。

一个才能相对有限,又渐渐不听人劝的将军。他的结局,似乎已经不难推断了。

就在唐军刚刚攻破龟兹国后,身为主帅的阿史那杜尔,继续率军,追击西突厥主力。郭孝恪则是率领一部分唐军主力,继续留守龟兹城。此后,郭孝恪认为,龟兹还没有彻底平定,所以拒绝听从当地官员的劝告,执意要在城外扎营。

就在这天夜里,已经被击退的西突厥,去而复返。并且开始联系城内的投降的龟兹士兵,一起进攻唐军。叛乱发生后,郭孝恪身边只有一千多唐军,虽然唐军拼死战斗,但奈何对方兵力占优,又是偷袭。所以最后,唐军战败,郭孝恪被箭矢射死,其子郭待诏也当场战死。

父子二人,为国力战而死,确实让人敬佩。但如果郭孝恪能够听从别人的建议,这个结局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当时唐朝已经击退了西突厥的主力,龟兹城也完全在郭孝恪的控制之下。在这种情况下,郭家父子依然战死,实在是让人有些无语。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消息传回长安之后,向来爱才的李世民,难得发怒,认为是郭孝恪的错误,才导致唐朝战败,产生了大量伤亡。气急之下,李世民才会说出‘郭孝恪自作自受’的话,并且剥夺了郭孝恪的全部官职。

不过,后来残存的唐军,又再次组织起攻势,重新平定了龟兹城,让西域的情况转危为安。李世民收到这个消息之后,心里的怒火也彻底没了。再考虑到郭孝恪这么多年也不容易,确实为国家立下了不少功劳。所以在这之后,李世民仍是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后来到了唐高宗即位之后,更是完全恢复了郭孝恪的官职和爵位。

郭孝恪的故事,到这里其实就已经结束了。但他的影响,却并没有随着他的去世,而彻底消失。

郭孝恪之所以会死,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本人自视过高,听不进他人的劝告。而他的这个性格,也遗传给了他的儿子。郭孝恪有两个儿子,长子郭待诏,已经随郭孝恪战死于西域。但是次子郭待封,还活得好好的。后来到了李治在位期间,李治认为他是名将之后,还对他重点栽培,让他逐渐成了唐朝的高层将领。

但李治万万没想到,他的提拔,后来却给唐朝埋下了一个重大的隐患。

在郭孝恪战死二十多年之后,高原上的吐蕃政权,已经彻底崛起,甚至开始威胁到唐朝的边境安全。所以,公元670年,李治任命唐军名将薛仁贵为主帅,郭待封为副帅,统领十万唐军,前往高原教训一下吐蕃。

唐军进入高原之后,最开始的时候,一路势如破竹,根本没有任何阻力。当时的薛仁贵,甚至已经打算一路打到拉萨,彻底解决吐蕃问题。但就在这个时候,郭待封的自大性格,却开始坏事了。郭待封认为,自己是名将之后,战功卓著,不愿屈居于薛仁贵之下,更不愿听从薛仁贵的命令。

此后,薛仁贵让郭待封负责押送粮草,负责保护唐军的补给。结果,郭待封因为不愿听从号令,指挥军队押运补给的时候,行动迟缓,脱离了大部队。此后,吐蕃军队抓住机会,偷袭郭待封,一战毁了唐军的补给。没了补给的薛仁贵,自然再也打不过吐蕃,最后只能兵败大非川。

大非川之败,对于唐朝和吐蕃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自此之后,唐朝再也无法压制吐蕃的崛起,吐蕃也不再惧怕唐朝,终于酿成了后来吐蕃彻底崛起,多次攻破长安的结果。

纵观郭孝恪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郭孝恪之所以能身居高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本人运气确实足够好,再加上时代的特殊机缘,最后成了一代名将。但其本人的能力,相对来说,其实是很有水分的。

如果郭家父子能够认清自己,听从别人的劝告,估计也就不会酿成后面的大祸了。

郭家父子的故事,也带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听人劝吃饱饭,这个道理真的是不是乱说的。不管一个人的地位是高是低,都不可能永远做出正确的决定。所以,适当听从他人的建议,认清自己,真的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标签: 西域都护 宇文化及 玄武门事变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