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 > 正文

嘉庆资质平庸 乾隆最后为何还要传位给他-热闻

时间:2023-04-17 14:46:19    来源:趣历史网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乾隆传位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资料图片)

1796年嘉庆登基称帝,而乾隆在宣布永琰为嗣皇帝后,不顾自己年迈亲自带嘉庆去天津蓟州朱华山祭拜一个孩子,还要嘉庆这个正儿八经的皇帝给这个早早夭折的孩子行君臣大礼。

这个早早夭折的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嘉庆的一位兄长,而且是乾隆与富察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永琏,死后被追封为端慧皇太子。

“琏”:宗庙中盛放东西的器皿。

永琏刚出生就得到雍正与乾隆的喜爱,雍正亲自为其取名为“琏”;

既是嫡长子又得此厚爱,成为毋庸置疑的未来储君人选,

乾隆元年,乾隆秘密立储,要嫡长子继承皇位,再加上永琏聪慧好学、富察皇后贤惠,将永琏立为皇储,亲自书写,置于“正大光明”牌匾之后;

但嫡长子永琏没有福气,9岁时夭折,而乾隆才刚继位3年,乾隆非常悲痛,发上谕:

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皇考命名,隐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极后,恪守成式,亲书密旨,召诸大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片旁后,是虽未册立,已命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

可见乾隆想要立嫡子继承皇位的观念很强烈,但永琏突然病逝,乾隆第一次秘密立储不得不公开

乾隆一共17个儿子,乾隆二十五年,乾隆五十知天命的年纪喜得第十五子永琰,其实永琰的出生对乾隆来说也算是一件不大不小的喜事吧:

说它不大是因为永琰非嫡非长,更不是生母令妃的第一个孩子,算不得什么头等大事;

说它不小是因为在古代皇家喜得贵子,多子多福多寿。

我们都知道永琰的生母魏佳氏出身并不高,本是一般的庶妃,因为接二连三的生下皇子皇女,被册封为贵妃,后来成皇贵妃,乾隆本身就宠爱令妃,自然也高兴永琰的诞生。

永琰排行第十五,其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就是一个毫不显眼的十五阿哥,日后能“打败”诸位兄长继承皇位确实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我们来看一下永琰的处境:在他出生之前,乾隆已经十四个皇子,但说来也奇怪,这些天之骄子并没有得到上天眷顾,十四位皇子中有八位夭折,而年龄最大的二十五六岁,小的只有几个月而已,对于永琰来说不知是福是祸。

乾隆有非常强的立嫡子继承大统的观念,而且比自己的祖父康熙有过之而无不及。

乾隆有两位嫡子,第一位就是皇次子、嫡长子永琏,雍正八年出生,乾隆寄予厚望,永琏7岁时就被秘密立储,但仅仅9岁去世,特赐号“端慧皇太子”,并且以太子之礼下葬。

永琰继承皇位时,乾隆带嘉庆前去祭拜永琏,可见在乾隆的心里永琏都是独一无二的储君人选,即便是嘉庆继位,都要向永琏行君臣之礼,如果不是永琏早夭,压根轮不到永琰继位。

第二位嫡子是皇七子永琮,富察皇后失去嫡长子永琏后一直郁郁寡欢,乾隆本就与富察皇后伉俪情深,不忍结发妻子如此,允许再生嫡子,但因为富察皇后身体一直不好,一直到了乾隆十一年四月才再次诞下嫡子;

嫡子来之不易,乾隆很是高兴,觉得立嫡子为储君又有了希望,但老天好像是有意捉弄乾隆“立嫡子继承大统”的心意,永琮只活了一年多就去世了。

“高宗属意焉”

永琮去世后,乾隆说了这样一段话,情真意切:

“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耶?!”

乾隆说这话一半是自责,一半是抱怨;

当然那时永琰并未出生,跟永琰并无关系。

但从乾隆想要立嫡的决心,确实关系比较大,所以永琰继承皇位后,追封永琮为“哲亲王”。

两位嫡子先后去世,确实让乾隆备受打击,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也去世,乾隆非常伤心;

乾隆的第二位皇后是乌拉那拉氏,乌拉那拉氏在宝亲王府时就是侧福晋,乾隆继位后成为仅次于富察皇后与高贵妃之后的娴妃,乾隆十年晋封为贵妃。

富察皇后去世后,皇太后催促乾隆立娴贵妃为后,但乾隆并不愿意,只是先将乌拉那拉氏立为皇贵妃,处理六宫事宜;

后来实在架不住皇太后催促才勉强将乌拉那拉氏立为皇位,那拉氏生有两个皇子:

皇十二子永璂

皇十三子永璟:3岁去世。

既然嫡子不能成行,那长子呢?

永璜是乾隆长子,雍正六年出生,他的生母是哲悯皇贵妃富察氏,但在乾隆继位前就去世了,永璜8岁失去母亲,对他的地位影响还是挺大的,毕竟还有“子以母贵”之说。

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富察皇后)去世时,因在丧礼上表现“不知礼”而被斥责,进过了三个月后,再次因“对先皇后”不敬被斥责,一年以后,永璜病倒,病危时,乾隆册封其为“定亲王”,但紧接着永璜便去世了。

在永琰出生前,永琰还有四位兄长先后去世:

皇三子永璋:生母是纯惠皇贵妃苏佳氏,永璋虽是庶妃所生,但嫡子、长子先后去世,其实他是有机会被议储的,可惜天命不济,永琰出生前3个月病逝,只有二十六岁,追封循郡王。

皇九子、十子两三岁便夭折,并没有记名;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永琰的亲哥哥永璐,永琰出生的当年三月去世,只有四岁,排行十四。

以上八位兄长早逝,对永琰能继承皇位,关系很大。

到永琰出生时,还有六位异母兄长,永琰刚出生,按但是的序齿应当是排行老七,但对继承大统希望还是很渺茫的,尤其是五阿哥永琪的存在。

永琰之所以不显眼,跟其生母也有很大的关系,向来是“子凭母贵”,也就是说母亲的地位以及影响对儿子的命运也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比如福临,兄长豪格既有军功又有威望,而福临之所以能继承皇位跟他的生母庄妃(孝庄)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一是因为庄妃是皇太极晚年唯一的宠妃,二是庄妃善于周旋于各个势力寻求折中

再比如康熙,并非长子也非嫡子,其生母佟氏虽然不得顺治宠爱,但是孝庄非常疼爱,从一定层面上也决定了玄烨的前途。

而令妃魏佳氏确实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背景,魏佳氏生父是魏清泰,不过是一个内管领,原本属于汉军旗,后来看在令妃的面子上才被抬旗入满洲旗。

魏佳氏刚开始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贵人,一直到乾隆十年才被封为令嫔,共生有四个女儿两个皇子,到乾隆三十年六月被册封为皇贵妃,确实地位上升,但并算不得什么特殊的宠爱,乾隆四十年去世,魏佳氏被册封为孝仪纯皇后,是永琰登基后的事情了。

而永琰从小由庆妃抚养长大,庆妃在后宫的地位也一般,庆妃本身并未生儿育女,刚开始被册封为庆嫔位,乾隆二十四年被册封为庆妃,至于庆恭皇贵妃是永琰登基后为其养母追封的;

不论是生母还是养母都无法为永琰的前途,提供什么便利条件。

那么究竟为何会选择永琰为储君呢?而且是在永琰十四岁时乾隆秘密立储的:

大清皇室有一条好规矩:对皇子们的读书要求十分严格,从康熙时就如此。

皇子长到6岁,就必须要入尚书房学习,尚书房的师傅们都是皇帝亲自挑选出来的。

乾隆刚继位不久,就挑选鄂尔泰、张廷玉、朱轼、左都御史福敏等六人,担任皇子们的师傅,在开学之前还要行拜师礼,而且乾隆当面对张廷玉等人说:

皇子年齿虽幼,然陶淑涵养之功,必自幼龄始,卿等可殚心教导之。倘不率教,卿等不妨过于严厉。从来设教之道,严有益而宽多损,将来皇子长成自知之也。

教授皇子们读书,不同于寻常的师傅,必须要事先给吃定心丸,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而且乾隆叮嘱自己的皇子们:师傅的话,必须要听。

不论是皇子还是师傅,都必须要遵守规则否则就会被斥责;永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的。

永琰总是自谦“悟性迟钝”,但实际上永琰并不笨,而且相当的聪明,他六岁入学,十三岁就通五经;在永琰通经后的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三十八年,将永琰秘密立为皇储,祭天、祭祖,祈求上天保佑这个刚满十四岁的嗣君。

可以这样说:永琰能得以继承大统,在很大程度上是克勤力学、涵濡道义的结果

永琰的奋斗史并不像自己的祖父雍正帝一样,不仅要耍权谋,还要争,而他靠的就是品行、德行还有学识,慢慢地得到乾隆的赏识,此外靠的就是机遇(其兄长们):

在无嫡无长的情况下,乾隆最属意的是谁呢?

并非序齿居长的四阿哥永城,而是愉贵妃所生的五阿哥永琪。

…以皇次子乃孝贤皇后所生嫡子,为人端重醇良,依皇考例密箴其名,定为皇储,是未尝不欲立嫡也,但不以明告众耳。嗣后皇七子亦孝贤皇后所出,乘质纯粹,深惬朕心,惜不久亦即悼殇。其时朕观视皇五子于诸子中觉贵重,且汉文、满洲、蒙古语、马步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来明言,乃复因病旋逝。设依书生之见,规仿古制,继建元良,则朕三十余年之内。国储凡三易,尚复成何事体。

在乾隆众多儿子中,永琪是最优秀的一个,精通汉语、满语、蒙古语、朝鲜语等,算法、天文、书法绘画等都非常娴熟,满文尚武,永琪在骑射与摔跤等方面也很不错,可以说是文武全才。

如此优秀而且品行好,非常有孝心,乾隆二十八年九州清晏失火,是永琪不顾个人安危将乾隆救了出来,这样的人在无嫡子长子的前提下是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

但天妒英才,乾隆三十年因病去世,乾隆封其为荣亲王。

永琪的离世,对于永琰来说,可以说是一次机遇。

永琪被乾隆看中,可以说明乾隆不再再“嫡子、长子”上坚守,而是转而立贤。

再看一下永琰的其他的兄长:

六阿哥永瑢:乾隆二十四年便奉旨过继给了慎郡王允禧,允禧是康熙第二十一子,多才多艺;

四阿哥永城:乾隆二十八年过继给率亲王允裪,允裪是康熙第十二子,掌管过正白旗,雍正时册封为履郡王,乾隆初晋封为履亲王,乾隆二十八年去世,履亲王的儿子弘昆在此之前就去世,所以让永城过继。

十二阿哥永璂:他很努力,一生也没犯什么大错,但因其生母那拉氏是废后,乾隆对这个儿子没什么好感,并且与乾隆四十一年去世,没有封号,也没有谥号。

八阿哥永璇:乾隆四十四年被封为仪郡王,但是在乾隆五十四年并没有像其他的兄弟那样被封为亲王,可见乾隆对这个儿子的看法并不好。

十一阿哥永理:永理是永璇的亲弟弟,比较有才气的一位,但有些自负;乾隆三十一年,永理在永琰的扇子上题字“兄龙泉”,遭到了乾隆的斥责,当时永琰不过才7岁,乾隆发火其实是冲着永理去的,那时永理也不过才15岁,这番训斥后,永理与继承大统无缘。

其实我们这样看,永琰能得以继承皇位,除了自身条件以外,外部条件尤其是诸位兄弟的情况变化非常重要,应该说是富有传奇色彩的。

乾隆三十八年,将永琰内定为储君;

乾隆六十年九月,永琰已经三十六岁,乾隆公开宣布永琰为皇太子,并改名颙琰。

参考资料:《清史通鉴》《清史稿》

标签: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