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出身原因,朱元璋深知底层百姓的贫苦,因而上位之后实行“以猛治国”,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贪官”运动,甚至不惜“扒皮充草”以儆效尤,然而即使用此雷霆手段,仍然没能遏制明朝的贪腐现象,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元璋大力惩治贪官,却仍然未能刹住贪腐之风
出身底层的朱元璋,早年深受贪官污吏之苦,对于压榨、盘剥百姓的贪腐官员可以说恨之入骨,因而称帝之后对于官员贪腐现象极为憎恶,从而采取各种手段大力整治贪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朱元璋对贪污可以说是零容忍,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中书省,只要发现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坚决一查到底,哪怕是开国功臣、皇亲国戚,也绝不心慈手软,明初“四大案”之一的郭桓案便是典型,驸马都尉欧阳伦也因贪污被处死。
而且,朱元璋还鼓励百姓们民告官,甚至在外地百姓入京告状时,不仅要求地方官员不得阻拦,甚至还帮助解决路费问题,而对于阻拦百姓告状,或者应该受理而不受理的,朱元璋还会严厉惩处。此外,朱元璋在午门外特设“鸣冤鼓”,民间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讨不回公道,可上京击鼓直接告御状。同时,朱元璋还允许百姓直接扭送不法官吏。
而一旦发生贪污事件,朱元璋往往是从重惩处,只要被查实,最轻也得发配边疆充军,而贪污银子六十两以上者一律枭首示众,甚至不惜采取“扒皮充草”、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力求达到震慑作用。
此外,朱元璋还大力开展廉政教育工作,不仅制定了蕴含有大量贪腐案例的《大诰》和《醒贪简要录》让官员学习,而且在各级衙门设置了专门的剥皮场和专挑贪官人头的长杆,从而对各级官员形成警示作用。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先后处决贪污官吏多达十余万人,然而即使朱元璋如此雷厉风行,却仍然无法彻底根除贪腐现象,以至于他晚年只能发出“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的哀叹。
明朝贪污现象为何无法根治,制度缺陷或许才是根本
对于明朝的贪腐现象,明末抗清英雄陈邦彦曾这样说,“嘉、隆以前,士大夫敦尚名节”,也就是说嘉靖、隆庆以前官员们尚且重视名节,而到了嘉靖、隆庆以后,官员们则“以官爵为性命,以钻刺为风俗,以贿赂为交际,以嘱托为当然”的地步,可见明朝中后期贪腐现象之严重。
那么,明朝的贪污现象为何无法根治呢?我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1、官员俸禄实在太低。在朱元璋看来,官员既然获取了权力,那么就应该一心一意为百姓服务,而不应该想着赚钱,因此对于官员的俸禄严格限制。朱元璋根据官员日常用度计算的俸禄,虽说足够官员生活,但他却忘记了官员除了养家糊口之外,还需要承担来往应酬、雇佣吏员等其他支出。从而导致官员俸禄已经到了低于正常用度的地步,例如正二品的海瑞,竟然因为母亲生日时买了两斤肉而成为新闻,死后更是只留下了8两银子和一些破旧衣衫,而明朝官员死后拿不出丧葬费用的现象更是多见于史料。朱元璋在位期间虽然也曾三次对官员俸禄进行调整,进而使得官员的俸禄得到了一定程度增长,但明朝官员的俸禄仍然是历朝历代中最低的,而更要命的是朱元璋还将俸禄标准镌刻于石碑、形成定制。于是,官员们即使不为了富贵,为了正常生活,也不得不进行贪腐。
2、监督机制丧失作用。朱元璋为了严厉打击贪腐,不仅设立了科道官员(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用来监督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而且还曾短暂起用了著名的情报机构“锦衣卫”,按理来说监察系统已经相当完备,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两大系统竟然最后全都丧失了作用。然而,从明中期开始,随着党争的日益严重,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这种局面下,锦衣卫依附于东厂,科道则依附于内阁,进而成为了党争之中相互攻讦对方的工具。为了打击政敌,他们早已丧失公允之心,反而大肆滥用监察、弹劾权力,如此情况之下,自然就使得整个监察系统丧失了原本作用,也就无法再遏制贪腐现象。
3、官场风气无比糟糕。正如前文所说,嘉靖、隆庆之前的官场风气尚可,而当嘉靖上台之后,明朝官场风气风云突变,“今天下自大吏至于百僚,商较有无,公然形之齿颊”,官员们不仅对肥缺曲子弱音,而且“宦成之日,或垂囊而返,则群相姗笑,以为无能”,明朝此时的官场形成了,谁贪的多证明有能力,笑话清廉官员无能。如此官场,就算有较为清廉的官员,也根本无法生存下去,比如吏科给事中魏大中,谁给他送礼他就举报谁,结果再也没有人敢登门,结果后来被魏忠贤逮捕下狱,最终惨死狱中。
4、人治之下贪腐难免。古代皇权社会,一直奉行的就是人治思想,例如孔子便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孟子也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所谓人治,所依靠的便是执政者个人的贤明,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诱惑不是每个人都能如圣人一般抵住诱惑。因此,人治之下贪腐现象根本无法避免,例如张居正,作为明朝著名的能臣干吏,也仍然难以拒绝贿赂,时任南京刑部尚书的殷正茂便曾送给张居正两个金盘子,盘子中有高达三尺高的珊瑚。
如上所述,明朝之所以会在中后期出现严重贪腐,主要还是由于制度上的缺陷所造成的,人治之下的权力高度集中,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自然就导致了贪腐的出现,而贪腐一旦形成风气,便很难再制止了。
标签: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世界文化遗产重庆大足石刻小佛湾摩崖造像启动室内本体彩绘修复近日,国家重大文物保护项目、川渝石
2023-04-23 15:45
原标题:张录成大写意作品展亮相国博展现丝路精神文化魅力中新网北京4月23日电(记者潘旭临)“浩然东方——
2023-04-23 14:41
原标题:从1949年至今,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文物回到祖国怀抱(引题)文物回归:最美的重逢(主题
2023-04-23 14:46
原标题:“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上海开箱(引题)波提切利4件名作率先亮相(主题)新民晚报讯(记者乐梦融
2023-04-23 14:33
原标题:陕西白鹿原影视城(引题)数字技术激活历史文化资源(主题)中国文化报驻陕西记者秦毅文 图“‘五
2023-04-23 14:36
原标题:农历三月初三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央视网消息:昨天(4月22日)是农历三月初三,是我国一些
2023-04-23 13:55
原标题:打造特色读书活动!图书集市带火文化消费今天(23日)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在四川阆中、江苏启东、
2023-04-23 13:51
原标题:北京冬奥会官方电影《北京2022》定档5月19日上映北京冬奥会官方电影摄制组发布定档预告,《北京202
2023-04-23 13:44
原标题:去海博馆看“守护奇妙海洋”公益影像展天津日报讯(记者苏晓梅)4月21日,在第54个世界地球日来临
2023-04-23 11:41
原标题:阔别三年飘色巡游重回沙湾文 羊城晚报记者范晗越图 羊城晚报记者邓勃曾育文4月22日(农历三月初三
2023-04-23 11:50
原标题:舞龙展演非遗集市(引题)首届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炫彩启幕(主题)广西日报南宁讯
2023-04-23 09:44
原标题:世界读书日丨南昌孺子书房:在书香中抵达“诗和远方”明天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在江西南昌,当地免
2023-04-23 09:56
原标题:“春茶临京城,共品非遗茶”活动在京举办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姬薇4月21日,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
2023-04-23 09:43
原标题:阎崇年“四合书屋”落户首图(主题)开架阅览文献近4000册(副题)本组文 北京青年报记者张恩杰4月
2023-04-23 09:37
原标题:一部剧带火多座城《长月烬明》成文旅融合新样式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陈俊宇正在热播的奇幻仙侠剧《
2023-04-23 09:54
原标题:【大美中国】中轴线上看成都光明日报记者李晓东周洪双【大美中国】挑一个阳光明媚、微风和煦的午后
2023-04-23 08:56
原标题:世界读书日主题海报:你的视界,决定你的世界制作:钟金叶、王宇峰、岳小乔
2023-04-23 08:32
原标题:新华全媒+丨让阅读抵达更广阔人群——多地打造提升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观察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新华社
2023-04-23 08:52
原标题:2023首都电视节目春推会如约而至光明日报北京4月22日电(记者牛梦笛通讯员李易展)2023首都电视节
2023-04-23 08:45
新华全媒+原标题:音乐为线文化为轴(主题)——聆听多彩文明谱写新时代赞歌(副题)雄浑的乐音、挥舞的长
2023-04-23 07:46
原标题:Z世代2022年阅读时长超20亿小时(主题)上图阅文共推“百部年轻人精品书单”(副题)劳动报讯(劳
2023-04-23 07:51
海淀:圆明园里开启阅读之旅北京日报讯(记者孙颖)昨天,2023年海淀区“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在圆明园遗址
2023-04-23 07:52
原标题:鸢都里的非遗小镇光明日报记者闫汇芳“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清代郑板桥在《怀潍县》
2023-04-23 07:51
原标题:冬奥官方电影《北京2022》在京举行特别展映4月22日,北京冬季奥运会官方电影《北京2022》在北京进
2023-04-23 07:38
原标题:首个企业阅读国家团体标准实施中工网讯4月23日,由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阅读专业委员会牵头起草,掌
2023-04-23 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