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 > 正文

阳明心学的理论结构是怎么样的?

时间:2022-04-25 09:13:01    来源:趣历史网    

很多朋友都非常想知道阳明心学的理论结构是怎么样的?阳明心学的理论结构应分四大部分,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良知”本体论

学者通常以陆九渊主张的“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与吴显仲书》)为“心本体论”,故称象山心学。

王阳明也多次肯定“心即理”的命题(王阳明《传习录上》),但他进一步探索了“心之本体”的问题,如答徐爱问题时说:“‘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徳’到‘至精至一’处便是。”(《传习录上》)又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又说:“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同上)这是很明确地说明了“心之本体”即“良知”,“良知”即“天理”的观点。

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良知”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是统一主观与客观的认识主体;第二,“良知”既是“知是知非”的“知识心”,又是“知善知恶”的“道德心”,但主要是指道德心。

简言之,“良知”从根本上讲是道德自觉,是德性本体。

“致良知”的方法论。

在王阳明看来,所谓“天理”就是内存于心的“良知”,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致良知”,就是用“良知”做标尺去衡量一切事物,这样就能认识事物的道理所在,这就叫“致良知”。

王阳明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

他的《咏良知》诗说:“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又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又与克璋太叔书》)

这说明,“致良知”是王阳明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也是阳明学的根本宗旨。

“知行合一”的实践论

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姚江学案》引《传习录》语)又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传习录上》)

概括地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有三个要点:

第一,“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所谓“工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

第二,“知行”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

第三,“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所以,王阳明的良知学,本质上是道德哲学。

“亲亲仁民”的“民本”论。

这是王阳明良知心学在政治实践中的运用。王阳明一反程朱理学家提出的《大学》首句改本的“在新民”之说,而坚持《大学》古本的“在亲民”之说。

他指出:“‘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又如孔子言‘修已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徳’,‘安百姓’便是‘亲民’。”

王阳明“亲民”说的基本思想,是保民、爱民与富民,以民之好恶为好恶,主张为政者的根本之道,即是“明德亲民”。这明显继承了孔孟“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传统,而体现了王阳明良知学说的“民本”特质。

标签: 事事物物 知行合一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