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 > 正文

石亭之战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曹休为何能逃走

时间:2022-06-06 10:59:05    来源:趣历史网    

石亭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大战。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228年,魏吴双方在淮南进行了一场大战,陆逊、朱桓、全琮在石亭大败曹休十万大军,曹休狼狈逃回,不久惭愤而死。此战一举扭转了吴国在淮南地区的不利局面,此战过后第二年孙权称帝。

石亭之战的经过

公元228年,在孙权的授意下,吴国鄱阳太守周鲂用诈降诱敌之计致书魏国曹休,表示愿意叛吴归魏,请求曹休派兵接应。曹休中计,率军10万到皖城准备接应周舫,魏明帝又命司马懿向江陵方向、贾逵向东关方向,三路大军同时进发。

八月,孙权到达皖城,任命陆逊为大都督,赐予黄,手执马鞭接见了他。又任命朱桓、全琮分别担任左、右督,各领三万人迎击曹休。曹休知道被欺诈,仍然仗恃人多,打算就与吴国交战。尚书蒋济上书说:“曹休深入敌方境内,与孙权的精锐部队对垒,而朱然等在长江上游,正处于曹休背后,我看不出什么有利之处。”

前将军满宠上书说:“曹休虽然明智果断但很少用兵,这次他的行军路线背靠湖泊,傍依长江,容易进军,难以退却,这是战争中易于受阻之地。如果大军进入无疆口,应该严加戒备。”满宠有奏表还未得到答复,曹休陆逊已在石亭开战。

陆逊自己统率中路大军,命朱桓、全琮分别为左、右翼,三路并进,冲击曹休埋伏的部队,乘势把他们赶走了,吴军在后追杀,直抵夹石,斩杀、生擒一万余人,缴获牛马驴骡车辆上万,以及几乎全部的军资器械。幸亏贾逵迅速赶往夹石,吓退了被派往夹石的吴兵,曹休堪堪率败军撤走(吴人望见逵军,惊走,休乃得还)。

陆逊为何不同意在夹石设伏

在石亭之战前,朱桓曾对孙权说:“曹休本因是皇亲国戚而被任用,并不是有勇有谋的名将。今如交战必败无疑,败后必逃,逃走时肯定经由夹石、挂车,如让一万士兵在此设伏,那么可把他的部众全部俘虏,甚至可以生擒曹休。我们就可乘胜长驱直入,攻取寿春割据准南,进而图取许昌、洛阳,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啊,不可错过!”

孙权以此询问陆逊,陆逊认为不可,于是没有采取行动(权以问陆逊,逊以为不可,乃止)。从战事的发展过程来看,曹休大败后果然从夹石撤退,吴军也派军队前往夹石阻拦曹休,可是贾逵先到一步,逼退了吴军,营救了曹休。如此看来,当初陆逊拒绝在夹石设伏是一个决策上的失误。

那么陆逊为何不同意朱桓在夹石设伏的建议呢?我认为,陆逊之所以没有采纳朱桓的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朱桓的谋划只是“看上去很美”。看到朱桓的建议没有能够被落实,相信很多人会联想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朱桓、魏延的计划都是看上去似乎很可行,但实际上恐怕存在很高的风险。

我们来看双方的兵力对比,即使不算贾逵、司马懿的两路大军,只曹休所率军队就有十万之多,多于陆逊、朱桓、全琮三人合起来的九万。这也是为何曹休明知中计,仍然敢于发动进攻的原因,他认为仅凭自己的军队,依然可以击败吴军。所以,从全局考虑,如果分兵给朱桓去设伏,吴军兵力减少,击败曹休的难度会增加。

而且一开始魏吴两军接战之后,并没有分出胜负,曹休率军撤到石亭夜宿,由于军队发生了夜惊,所以陆逊才趁机击溃了曹休的军队(军夜惊,士卒乱)。如果没有“夜惊”这个偶然事件,陆逊想击败曹休也不是 那么简单的事情。

另外来说,夹石虽然是曹休撤军的必经之路,但距离合肥太近(地图上直线距离大概50-60公里),如果朱桓真的率军在夹石设伏,很难不被魏国发现,而且后来曹休战败后,虽然吴军准备在夹石阻拦曹休,但贾逵已经率军赶来,所以即使朱桓提前设伏,也很难不和曹魏发生交战。

第二,陆逊保守的性格。朱桓的计划其实是分为两步走的,第一步是活捉曹休,俘虏十万大军;第二步是割据淮南,进而图取许都、洛阳。江东士族对于北伐其实并不非常热心,可以说有些抵触,他们只希望能够保住江东,保住自己家族的固有利益,所以陆逊恐怕内心并不热衷于图取许都、洛阳。

第三,朱桓和陆逊的“争斗”。根据孙权的战前部署,虽然朱桓、全琮分别担任左右都督,但吴军前线总指挥是陆逊。而朱桓绕过陆逊,直接给孙权提出作战计划,本就不符合规定。所以孙权才会写信征求陆逊的意见,而陆逊从多方考虑,不同意这个计划,也是非常正常的。

其实,纵观陆逊一生的征战生涯,夷陵之战没有追击刘备,石亭之战没有死追曹休,说明陆逊的作战风格是偏向于保守的。所以,面对朱桓“看上去很美”的作战计划,陆逊还是出于更加稳妥的考虑没有采纳。

标签: 石亭之战 作战计划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