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 > 正文

天天最新:李白作为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诗人 李白为何没有参加科举考试

时间:2022-07-21 16:47:53    来源:趣历史网    

还不知道:李白和科举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才华横溢的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考试?不屑、不能、还是不敢?

唐朝科举取士蔚然兴起,引领着时尚风气,参加科举成为寒门士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而作为唐代乃至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诗人李白,他才华横溢,一生却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这让现代很多人不解,为啥呢?是不屑、不能、还是不敢?


(相关资料图)

不屑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这句诗塑造了自己不屑屈尊于权贵,追求获得人格平等的形象。更有笔记小说记载的他让高力士脱靴,让杨贵妃研磨这样的故事印证,给国人留下了李白不屈权贵,“狂放不羁爱自由”的印象。有人也由此得出了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的结论。

李白蔑视乃至不屈这些权贵应该是真的,那么李白想不想成为权贵呢?答案也是肯定的,他一生都走在求官的路上。

李白年少时就立下“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的宏伟理想,而实现这一理想的唯一途径就是入仕为官。

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其实他从26岁开始,才走上了漫游兼求官之路,用的手法不外乎干谒和“终南捷径”。他先后和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吴筠等隐居嵩山、徂徕山等地,其目的就是通过隐居来求官。

终于16年后,李白在道士吴筠的推荐下,被唐玄宗征召到长安,成为文学侍从之臣。但因各种原因,不到两年李白就被迫离开长安,李白第一次从政失败。

第一次从政失败,李白并没有灰心丧气,他还希望得到帝王的再次垂青,“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他以东晋谢安自比,“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苟生未应晚”,准备东山再起。

可叹的是李白“东山再起”时,并没有遇到明主,他稀里糊涂地和永王李璘混在一起,李璘兵败后,李白被流放夜郎。

流放结束后,年近六十的李白从政热情依然不减,但当他准备再次出山时,因病退出,次年病逝。他在《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对自己政治抱负的不能实现表现了深深的遗憾。

如果考你李白诗歌中什么题材写得最多,估计大多人都会答错。据台湾著名小说家张大春(《大唐李白》作者)统计,在李白现存的一千多首诗歌中,有五百多首是“干谒”诗。

我从李白著名的干谒诗文《与韩荆州书》、《上安州李长史书》中看到了李白的恭维和谦卑,看到了他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矛盾的一面。

当然在唐代政治环境下,写“干谒”诗是文人通行的做法,很多诗人都写过,但像李白写得这么多的,应该也没有谁了吧。

虽然在唐朝为官,除了科举外,还有其他途径,但科举无疑才是正道,特别是进士科最为荣耀,金榜题名,“一日看尽长安花”,为广大士子所看重。

李白交好的诗友大多是进士出身或至少参加过科举考试,他本人在诗文中对科举也是赞同的。李白再狂傲,他也不会不屑于正道,而甘心溜须拍马去干谒那些达官贵人吧。

所以说从主观上看,李白是不会不屑参加科举考试的,那他必然有什么难言之隐,让他“不能”或“不敢”参加。

不能

唐朝科举的考生来源有二:由学馆荐送的称做生徒,由州县荐送的称做乡贡。生徒要求比较严格,一般是官员子弟。乡贡一般多是寒门子弟,从县级开始选拔,再到州、府,州府再组织考试,最后选取若干人报到中央。

成为乡贡,一个最起码的条件是要有“谱牒”,就是要有证明家世身份的文件。而李白恰恰连这基本条件都达不到。

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文》称李白“绝嗣之家,难求谱牒”,“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说明户部没有李白家族的记录,李白是没有谱牒文书的。

太白醉酒图

那么为何李白就没有谱牒文书呢?碑文中讲“神龙初,潜还广汉”,也就是说李白家族从中亚迁回,并没有征得政府的同意,属于“偷渡者”。

李白这么一个家无“谱牒”,甚至连父亲、祖父名字也说不清楚的人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

退一步说,即便李白家有“谱牒”,他也没有资格应试。大唐规定“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商人家的孩子都不能入仕,也就别提科举考试。而李白的父亲就是一个商人。

不仅李白自己没能参加科举考试,他的儿子和孙子也都没能参加。

不敢

假设李白身家清白,那么他敢不敢走上考场,一展身手呢?或者说李白能否在竞争激烈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金榜题名呢?

在唐朝,要想金榜题名,难度性是相当高的,当时流行的说法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不过对李白有利的一面是唐朝进士科以诗赋取士,而这正是李白的强项。

唐朝科举制度毕竟还属于草创时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或者说是“特色”。唐朝政府为了能通过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防止“一试定终身”,允许“行卷”和“公荐”。

“行卷”是指考生在考试前把所作诗文写成卷轴,投送朝中显贵和文坛名流,为自己能够在同届考生中营造声誉或向主考官推荐扩大机会, 进而提高及第的概率。因为唐朝科举考试时并不糊名,主考官往往会参考考生平日的作品和才誉来定夺。白居易就是靠着那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打动了文坛领袖顾况,为金榜题名打下了基础。

“公荐”是指台阁近臣推荐的贡举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前三次科举都落榜了,第四次时因伯乐陆贽的公荐而最终及第。

饮中八仙图

唐玄宗时以诗赋取士,加上李白诗名远扬,社会名望大这些优势,以李白的诗才金榜题名是很自然的事,独占鳌头也有很大可能。

结语

李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并非因为他狂傲自负,而是因为他的身份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而正是因此才造就了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大唐少了一个状元,中国多了个诗仙。

标签: 科举考试 金榜题名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