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 > 正文

每日观点:杜甫:性格耿直,仕途坎坷,饱尝人生困苦与辛酸

时间:2022-08-04 15:42:08    来源:趣历史网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世誉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杜甫的祖贯是襄阳(今湖北襄阳),曾祖杜依艺曾任巩县(今河南巩县)令,遂举家移居于巩,杜甫就降生于那里。杜氏乃官宦世家。他的先人多做过太守、刺史、县令等官职。但到他呱呱坠地时,家世已经衰落;但百年望族,还不至于彻底坍塌,所以在乡里尚有一定地位,为乡人所仰视。杜甫功名心重,中年时赴长安积极谋求官位利禄,表现出他庸常的一面,是与他的家庭出身密不可分的。

被誉为“诗圣”,却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


(资料图片)

开元元年(713年)到天宝十四载(755年)间,正值唐开元天宝之际,唐朝多年积累的社会矛盾已发展至最尖锐的程度,内忧外患接踵而至,随时会被彻底引爆。“安史之乱”便是各种错综复杂矛盾纠结在一起后的总爆发。强大的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走了下坡路;彼时兵燹不断,社会混乱,民众流离失所,生产停滞,经济凋敝,朝政更是日趋腐化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在诗坛上方崭露头角,便遭遇到这个巨大的社会变故,生活处境急转直下,身不由己的被裹挟到这股突如其来的滔天巨浪中,卷入到社会最底层,时常困于贫病饥寒与四处漂泊之中而无力自拔。这困厄苦难自然对他的身体与心灵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与创伤,但同时也大大的砥砺了他坚韧的性格,使他接近底层人民,与民众休戚与共,情意相通,从而增强了他创作诗歌的现实性与人民性。也就是说他的诗歌很接地气。在他后期的20多年间, 历经坎坷,饱尝人世艰辛,同时也取得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以其长期积累的文学修养,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全面而深刻的反映在那些被称为“史诗”的伟大作品里,他也因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战乱中的漫游,苦难的旅程

从20岁起,杜甫便浪迹天涯,开始了他长达十几年的漫游生涯。

史载,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他参加进士科举考试,不料名落孙山。次年(736年)他来到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游历,直到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才回到东都洛阳。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结识了李白,两人虽然年纪相差十一岁(彼时杜甫34岁,而李白已45岁),但相互倾慕已久,遂一见如故,成为知心朋友 。两人相邀同游梁、宋,同游的还有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长安沦陷后,杜甫一家老幼也加入到了流亡的难民队伍中。逃亡途中他亲眼目睹安史叛军烧杀抢掠的惨景,触景生情,悲愤莫名,遂写下了《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等不朽诗作,深刻表达了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故人的深切怀念。

性格耿直,仕途坎坷,饱尝人生困苦与辛酸

天宝十四载(755年)冬天,仕途不顺、久困长安、穷愁潦倒的杜甫到奉先(今陕西蒲城)探望家人。一路见残垣断壁、田地荒芜、饿殍布野,令他感慨万端,心绪复杂,而家中一贫如洗,饥寒交迫,小儿子已活活饿死,情景尤为凄惨。

至德二载(757年),杜甫逃出长安,不辞跋涉艰辛,千里迢迢至凤翔投奔唐肃宗李亨,肃宗感其忠诚,任他为左拾遗。杜甫到凤翔时,狼狈不堪,他自嘲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却只得到了一个地位不高责任却很重大的“左拾遗”官职,他本想认真担负起谏官的职责,但唐肃宗却不喜欢这样,很快就将他贬为华州司马参军。从此,他便再也没有回过长安。乾元二年(759年)春,他前往河南洛阳探亲,看望乱后的故乡。次年春,由洛阳返华州,途中所见所闻,使他写下了一生最有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彼时年景不好,他官职细微,俸禄寒酸,不能自给,遂弃官而去。

七月至秦州,十月抵同谷,全家困于饥寒,苦不堪言;一个月后,再次启程入蜀。跋涉栈道,翻越剑阁,于乾元二年年底到达成都。这次苦旅,山高水远,道路险峻,崎岖难行,生活困苦,杜甫又时常生病,不免精神疲惫;但这苦难并未压垮他,他途中笔耕不缀,写下了不少悲愤激越的纪行诗,数量大大超出以往所写。

到成都后,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浣花溪畔筑起了一座简陋却雅致的草堂,这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他带领儿女们种菜种药,饲养鸡鹅,生活虽然仍不宽裕,但眠花宿柳,自食其力,倒也怡然自得,在这段时期内,他写了许多吟咏村居生活和自然景色的诗作。

安史之乱平息后,杜甫闻讯“漫卷诗书喜欲狂”,欲“青春作伴好还乡”

宝应二年(763年)春,安史之乱平定,杜甫闻讯欣喜若狂,写下了“平生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真实地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和平统一的热情心情。

他于大历三年(768年)离开成都,顺流东下出三峡,三月抵达江陵,秋天移居公安(两地都在今天的湖北境内);仲冬时节,他来到了巴陵(今湖南岳阳)。原来准备北归中原,不料豫陕之间又起了内乱,乱兵威胁长安,杜甫只好放弃了北归计划。他想顺流东下至江南,又因亲朋故友久无消息,怕无依靠,不敢贸然前往,遂只得漂流湖湘间,似乎在作漫无目的的游荡。

流落湖湘,病死舟中

大历四年(769年),他由岳州至潭州(今长沙),再南下衡州(衡阳),再折返潭州;第二年初夏,潭州爆发臧玠之乱,兵戈扰攘,杀伐不断,他再次避入衡州,打算到郴州投靠担任录事参军的舅父崔伟,于是溯江到耒阳,彼时连日大雨,郴水大涨,只得泊舟方田驿,准备秋天再下荆楚。这段时期,他餐风露宿,生活困苦,身染重病又无钱医治,在方田驿病势加剧,竟死于船上。殁年59岁。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被公认为“诗史”。现存诗作1400多首,赋(文章)20余篇。

标签: 安史之乱 现实主义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