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罗,子姓,甘氏,名罗,下蔡人。战国时期政治家,秦国左丞相甘茂之孙。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公元前294年,白起出任左庶长,开启了他的封神之路。在他征战的十多个年头里,他一共攻下城池70多座,斩杀敌军110万左右,放眼历史几乎无人能敌。
然而白起虽然勇猛,却被后人称为“杀神”,110万鲜活的生命都死在了他的手中,着实有些残酷。
其实古人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若能通过谈判或者外交手段获得战争的胜利,这才是兵法的最高境界。历史上这样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可他们要么是封疆大吏,要么是一代战神,唯独神童甘罗是个例外。
初出茅庐
甘罗12岁时投入吕不韦的门下,不久之后出使赵国,竟然动动嘴皮子就拿回了16座城池。在春秋战国这个弱肉强食,腥风血雨的时代,一个12岁的孩童如何能够从饿狼口中夺食?这真的无法想象。
不过奇怪的是,甘罗拿下城池之后就神秘消失,史书中再也没有了他的踪迹,他去了哪里,为什么他会神秘消失?
虽然人们无法直接从史书中获得答案,但将众多史书拼凑在一起,再加上甘罗墓的发现,或许可以找到甘罗消失的答案。
按照史书记载,发生在甘罗身上的时间线应该是从公元前243年开始,到公元前237年结束。
公元前243年,秦国左丞相甘茂去世,甘茂的孙子甘罗刚满12岁。不过这位神童思维缜密,逻辑清晰,尤其擅长奇计而闻名遐迩。吕不韦四处招揽能人,12岁的甘罗就这样进入相府,成为了吕不韦门下的一位客卿。
甘罗能在史书留下浓重的一笔,是因为他做对了两件事。
名甲天下
第一件在吕不韦想要攻打赵国的时候,就派遣张唐前往燕国任相国,希望联合燕国一起成事。然而张唐曾经得罪过赵国,被赵国用百里方圆的土地作为赏金来追杀,为此张唐说什么也不愿意去。吕不韦很生气,可也无可奈何。没想到甘罗用白起之死点拨张唐,最终使得张唐心甘情愿前往。
第二件就是被后世称赞的出使赵国事件。当时燕国将太子送到秦国作人质,而张唐已经准备去燕国。从这个情况来看,秦燕两国已经达成联盟,只要联合一心东西夹击,就可以将赵国打得满地找牙。
不过甘罗却做了一个损人利己的奇谋,他出卖燕国,假意将燕国太子送回,换取了赵国的5座城池。之后答应赵国袖手旁观不参与燕赵两国的战争,但条件是赵国战胜后需要给秦国部分土地。果然赵国大胜,直接占领了36座城池。最终赵国信守承诺送给了秦国11座城池。
甘罗动动嘴皮子就获得了16座城池,被秦王称赞,同时赐予大量赏赐。不过这里值得注意,甘罗和秦始皇一个敢去,一个敢用,也体现出了始皇帝唯才是举,不论资排辈的政治智慧。
不过甘罗的事迹到这里就没有记载了,之后和甘罗有关联的,是公元前237年因为嫪毐案件吕不韦被罢相,始皇帝下令驱逐所有客卿的记载。虽然李斯凭借《谏逐客书》挽救了秦国的所有客卿,但吕不韦门下的客卿却必须遣返。
神秘消失
前面说过,甘罗是吕不韦门下的客卿,被视为吕不韦一党,等待他的结局只有两个,一个是留在秦国被杀死,第二就是逃出秦国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假设他真的逃走了,那么他会去哪里?《甘氏谱牒》记载,甘罗是楚国下蔡人,也就是如今的安徽颍上县,因为楚国和秦国交好,楚国一定会通缉甘罗,此时甘罗若想返回家乡就必须从赵国南下偷偷回去。
不过奇怪的是,目前全国共发现了12处甘罗墓,地区涉及陕西、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西、广西这七个省份。可如果将所有的古墓位置连在一起会发现,这条路线非常符合秦灭六国的线路。
甘罗从陕西向东逃到河北,最后一路南下并留下了甘罗村等遗迹,最终到达广西,所以甘罗最终应该是死在了广西。至于为何会出现这么多古墓,想必是聪明的甘罗为了掩人耳目故意在沿途修建了坟墓来迷惑秦国的追杀。
虽然从一些细枝末节中可以大致推断出甘罗的行动轨迹,同时似乎是找到了他神秘消失的原因,但甘真的如此吗?《东周列国志》给出了一个更为贴近真相的答案。
书中写道:
“燕太子丹在秦,闻秦之背燕而与赵,如坐针毡,欲逃归,又恐不得出关,乃求与甘罗为友,欲资其谋,为归燕之计。”
换句话说,甘罗和燕太子的交往甚密。可怕的地方就在这里,燕太子丹回国几年之后派遣荆轲刺秦。刺杀失败之后,甘罗就成为秦始皇必须除掉的人。如此看来,甘罗是成也燕太子丹,败也燕太子丹。
小结,有因有果
其实回过头来细细品味,神童甘罗虽然奇计频出,但他的内心歹毒,使用的多是顺水推舟、过河拆桥、损人利己以及袖手旁观等卑劣的手段。
始皇帝何等精明之人,甘罗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心机,将来长大必然是个祸害。所以甘罗不论是因为吕不韦还是因为燕太子丹,都是必死的结局。
那么他突然神秘消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点燃我,温暖你》收官在即(引题) 张婧仪:表演难免有遗憾(主题)羊城晚报记者王莉实习生邓晓妍优酷视频独播剧《点燃我,温暖你
2022-12-10 10:55
原标题:邓超孙俪夫妇为《阿凡达2》配音羊城晚报记者李丽电影《阿凡达:水之道》(又称《阿凡达2》)12月8日公布中文配音阵容,邓超、孙俪、黄
2022-12-09 22:52
原标题:郅敏“二十四节气”作品摘得佛罗伦萨文学与艺术奖金奖(引题) 他用陶瓷艺术获得世界共鸣(主题)北京日报记者王广燕一颗颗橘红色的
2022-12-09 21:49
原标题:中国嘉德2022秋拍拉开帷幕北京日报讯(记者王广燕)今天,中国嘉德2022秋季拍卖会拉开帷幕,31个专场的5800余件艺术珍品汇聚一堂,带
2022-12-09 21:55
原标题:当“爆款”剧通货膨胀,“自吹自爆”还有说服力吗黄启哲近日,围绕“爆剧”与“伪爆剧”的话题被“吵”上热搜。话题的发起者原本希望
2022-12-09 21:50
原标题:《扫黑行动》热映,票房超过1 5亿元(引题) 林德禄:不能躲到象牙塔里搞创作(主题)羊城晚报记者胡广欣 实习生黄俊颖由林德禄执导
2022-12-09 21:33
文物TalkShow原标题:河姆渡骨耜:中华先民是世界稻作农业的发明者作者:郑茜周玉州当今世界近一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是谁培
2022-12-09 19:42
原标题:“钢铁”柔情,《风吹半夏》联动的那些工业回忆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刘小燕上个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之交,一批民营企业家们在改革开放
2022-12-09 17:35
原标题:北京鼓楼将于12月13日起恢复对外开放中新网12月9日电据“北京钟鼓楼”微信公众号消息,北京市钟鼓楼文物保管所9日发布公告称,北京鼓
2022-12-09 17:55
道中华原标题:“旋转、跳跃,不停歇”——西域传来的胡旋舞为何风靡大唐?在唐代酒肆中表演的胡旋女。(图片来源:电影《妖猫传》剧照)唐代
2022-12-09 17:55
原标题:辽宁省博物馆馆藏元代青花瓷器首次集中展出中新社沈阳12月8日电(记者韩宏)“青花清韵”元青花瓷器展8日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元青花缠
2022-12-09 14:44
原标题:双雪涛首部杂文集《白色绵羊里的黑色绵羊》:一步步靠近心中的文学理想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陈俊宇“文学看似跟才华关系最紧密,实则
2022-12-09 14:39
原标题:看完《天下长河》你有没有意难平?李开周河神庙前,暮年的康熙皇帝颤颤巍巍爬上大殿,向靳辅与陈潢二人的塑像行礼,他老态龙钟的脸上
2022-12-08 22:39
原标题:安徽凌家滩遗址考古再出重大发现据安徽省考古所发布的消息,安徽省凌家滩遗址考古工作近日取得重大发现。其中一件宽体玉璜,外径23 6
2022-12-08 21:32
原标题:“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今日11时46分迎“大雪”节气央视网消息:今天(12月7日)11时46分将迎来我国24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大雪”。“
2022-12-08 15:55
原标题:广西东兴发现的侏罗纪晚期恐龙化石修复工作已完成40%2021年,广西东兴市发现了侏罗纪晚期恐龙化石,目前恐龙化石修复工作正有力有序推
2022-12-08 14:56
原标题:面对面丨专访翟杨揭秘百年古船“穿越”归来的背后故事11月21日,长江口二号古船在长江口水域成功实施整体打捞出水,在海底沉默150多年
2022-12-07 19:57
原标题:河北蔚县:文化进万家老戏传新声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兰德华通讯员蔺媛媛“金秋华夏彩旗扬 ”台上表演精湛,唱腔优美,台下群众欢
2022-12-05 08:48
原标题:“陆游的乡村世界”火了中国文化报记者 党云峰2022年是南宋诗人陆游诞辰897周年。为进一步弘扬宋韵文化,擦亮“宋韵越城”和“陆游诗
2022-12-05 08:49
【视线】原标题:《风味人间》第四季将谷物汇集成篇(引题)每一种谷物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主题)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陈俊宇“谷物是人类
2022-12-04 20:40
原标题:重庆合川发现春秋时期巴文化遗存出土各类器物278件记者日前从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在历时6个多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后,重庆合川
2022-12-04 05:34
原标题:京津冀三地协同立法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2022年12月1日,天津市
2022-12-04 05:38
原标题:2023年故宫博物院年票12月1日开售每张300元中新网12月1日电故宫博物院近日发布关于2023年故宫博物院年票发售的公告。2023年故宫博物院年
2022-12-02 19:42
原标题:文旅部:将剧本娱乐经营场所全面纳入监管视线据文化和旅游部网站消息,近日,文旅部市场管理司召开全国剧本娱乐管理工作视频会,督促
2022-12-02 19:43
原标题:嘉陵江下游发现春秋时期巴文化遗存新华社重庆11月30日电(记者刘恩黎)记者日前从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在历时6个多月的抢救性考
2022-12-02 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