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 > 正文

诸葛亮为什么要挥泪斩马谡 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时间:2022-12-16 15:34:05    来源:趣历史网    

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真相是什么?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马谡之死实际是荆楚集团与东州、益州集团权力斗争的牺牲品,马谡不仅是诸葛亮的“替罪羊”而且甘愿为其“背锅”。貌似执法公允严明的诸葛亮实则政治老辣,刚愎自用,善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资料图片)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向来被标榜为从严治军的带兵之道。街亭失守马谡伏法,诸葛亮亲自撰写奏章表示自己对街亭失守负全责,并奏请自贬丞相之职,降级三等,面对街亭失守,诸葛亮不推、不躲,大胆承认用人不当,有负先帝遗嘱,自愿接受降级处罚,让三军将士折服,令后人敬佩,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以诸葛亮为首的荆楚集团一直打压、排挤以李严等人为首的东州、益州集团。在整个北伐过程中,身为“统内外军事”的托孤大臣李严未能发表一点意见或起到一丁点作用,简直“毫无存在感”,虽然李严不会对诸葛亮主导的北伐掣肘和为难,但对于街亭失守这样有可能彻底打垮荆楚集团和诸葛亮的难得机会,东州、益州集团和李严等人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必定将会乘机大做文章。

街亭失守,北伐失败,诸葛亮不仅会受到李严等人的诘难,还将会遭受到军中实权派魏延、吴懿等人的质问,为何先帝明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而诸葛亮还要违背先帝遗旨,舍弃蜀汉的军中将领,“违众拔谡”,重用马谡这个文官。

面对如此严重的政治危机,诸葛亮自知“自贬三等, 以督厥咎”“授任无方”“明不知人”这般做法,不足以摆脱李严及魏延、吴懿等人的责难,还需要一个人来承担由他全权指挥的北伐失败的责任,以便能给自己一个脱身的机会,显而易见,这个人只能是马谡。

最终的结果是“戮谡以谢众”,自贬三等,但是诸葛亮仍然“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官职降了,实权没变,而马谡则成为了这场政治和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做了诸葛亮的替罪羊。

街亭丢失导致首次北伐失败,实际正是诸葛亮本人所造成。

首先是诸葛亮违背先帝遗旨“违众拔谡”,要知道刘备看人一向很准,一生中从未有走眼的时候。

其次,诸葛亮作为北伐的总指挥,虽然马谡亭有“违命之阙”,但赵云的“箕谷不戒之失”却与马谡毫无关系,仔细追究起来应该是诸葛亮“授任无方”“不能训章明法”。

再者,马谡虽然“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但是马谡作为一位前线指挥官,应该有些自主能力,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即便战败也应罪不至死。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诸葛亮并非是人们所称赞的那样执法公允严明,这个公允严明要分是对谁和是否有政治需要。

刘备帐下谋士法正在蜀郡作威作福,仅仅是因为以前的“一餐之德,睚眦之怨”便“擅杀毁伤己者数人”,当诸葛亮面对众人举报要求劝阻法正滥杀之时,诸葛亮不仅一口回绝,而且说法正能让刘备“翻然翱翔, 不可复制”。言下之意就是说,法正现在是大王面前的大红人,他杀几个人又能算什么,现在他已经杀了人,再去阻止又能有什么用,何必找那些令大王不痛快的事呢?

这那里是一个执法公允严明人嘴里说出的话,分明就是投机钻营、予取予夺之人的口吻,那里还是那个备受人推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的诸葛亮。

对诸葛亮而言,所谓的国法、军纪的执行,完全取决于执行对象的重要性和政治需要,而不是过失和违纪。

在马谡是生是死上,诸葛亮是完全有能力也有权力可以让他不死,他如果真的想让马谡不死,决不会顾忌什么执法严明的形象,这件事从对待法正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上便可以看的明明白白。

马谡作为一位与诸葛亮过往甚密,长期处于蜀国权力中心,熟知蜀汉军政事宜和天下局势的谋士,自然知道自己失去街亭,导致北伐失败,所带来的政治及军事上的严重后果,也很清楚自己的失败给荆楚集团和诸葛亮带来的危害。

马谡战败后逃跑,看似胆小怕事,实则不然。马谡后来在狱中给诸葛亮的信中写道“原深惟殛鲧兴禹之义, 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这里引用了“殛鲧兴禹”的典故和使用了“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语句,一方面承认了自己有罪,另一方面无疑是希望在目前诸葛亮“四面楚歌”的形势下,能以他来承担罪责,换取诸葛亮包括荆楚集团在内躲过对手的攻击,希望诸葛亮能继续主导蜀汉政权的局面。

马谡深受诸葛亮器重,二人情同父子,深知其为人,为了能给诸葛亮减轻压力,让诸葛亮名正言顺的杀了自己,这才是他逃跑的真正原因。

当蒋琬等人一再劝阻诸葛亮杀马谡,可是诸葛亮却对阻他杀马谡的丞相参军李邈进行了处罚,按说,诸葛亮应该对这些人心怀感激才对,但实事上,诸葛亮对劝阻他杀马谡的人不但不感激,反而心存厌恶,甚至不惜进行了处罚。

这充分说明了此刻的诸葛亮急需马谡去死,而且也明白了马谡愿意为自己去“背锅”,所以这才对劝阻杀马谡的人心生厌恶,而且唯恐杀不成。

按说,真正导致马谡被处死的罪状就是畏罪潜逃,但是在诸葛亮请罪自贬的表章中,却对此事只字未提,而这也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

此刻的诸葛亮是要马谡来承担此次北伐失败的责任,而不是来否定北伐。如果马谡是因为畏罪潜逃而被处死的话,那么在出师北伐的战略意图和北伐失败的问题上,诸葛亮承担的责任要大了许多,“请罪自贬”远远不够,不足以来化解此次失败带来的政治危机,所以诸葛亮才对马谡畏罪潜逃一事只字未提。

诸葛亮成功的依靠马谡之死,暂时摆脱了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危机,保住了他本人及荆楚集团在蜀汉政权中主导地位。

作为一位居庙堂之高的权臣,挥泪斩马谡完美诠释出诸葛亮政治上的老辣,刚愎自用及善于翻云覆手的一面。

每一场权力斗争的背后,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得多。诸葛亮虽然借马谡的人头暂时化解了此次政治上的危机,但对他军事、人品的质疑也开始了,为了他本人政治上的需要,诸葛亮急需再次开始北伐来摆脱这种局面。

失街亭、斩马谡犹如开启了连诸葛亮都不能停止的战争机器,无论他愿意与否,都必须随着这台机器运转下去,因为他的政治生涯已经和北伐这台战争机器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了。

标签: 挥泪斩马谡 畏罪潜逃 政治需要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