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大块吃肉”难不难?看完你还想穿越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明朝洪武初年,刚刚登上皇位的明太祖朱元璋,颁布了一桩著名的教育福利:每一位国子监的学生“面三日一餐,每人八两造馒头,猪肉四两做馅”。也就是说,国子监学生每隔三天,就能吃一顿“夹肉馒头”。
如此优厚待遇,却也常叫好些“野史迷”们大惑不解:不就是三天吃一餐肉嘛,这算得上什么福利?确实,在许多评书演义乃至“古典名著”里,古代好汉“大块吃肉”的名场面极多。放在今天互联网上比较火爆的穿越小说里,“穿越者”回到古代后大吃二喝,享受各色肉类美食的剧情,也常看得多少读者咽口水,恨不得穿越过去体验一把。怎么到了真实的古代史上,国子监生吃口肉馒头,都成了三天等一回的奢侈事了?
(资料图)
如果我们细看真实的古代生活,这“大块吃肉”的事儿,很值得说一说。
“吃肉”在古人生活里,分量有多重?《左传》里的《曹刿论战》一章,就把权贵高官称为“肉食者”,吃肉在那个时代,就是他们的专享。到了战国时代,“肉食者”们的宴会也非常丰盛,除了有各式肉类外,还有粮食与肉菜一起熬成的粥,其场面“食前方丈”,在这样的场合里“大块吃肉”?确实不是新鲜事。
但同样是在战国时代里,“庶人无故不食珍”,也就是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别说“大块吃肉”,哪怕尝点儿肉味,都是绝对的奢侈事。战国纵横家张仪曾这样形容当时老百姓的伙食:“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即豆饭加菜汤。孟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就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能吃上肉。放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这个今天看上去很简单的愿望,其实遥不可及。
而放在经济更为发达的汉代,肉食品种更加丰富,但“吃肉”这事儿呢?《东观汉记》里记载:贫病交加的汉代名士闵仲叔,每天“日买一片猪肝”,对于平民老百姓来说,这样的伙食标准已经前进了一大步。而到了号称中国封建社会巅峰时代的盛唐年间呢?开元盛世时代的农民,都常有“饥而无食”的景象。中唐年间曾是小官的白居易,每天“藜茄才充腹”。
而且千万不要以为,唐朝人“大块吃肉”都是这么难。唐代一大特点,就是有钱阶层会吃肉。以《北梦琐言》记载,唐朝曾有富商上演吃鸡“每年不下数百只”的奇特景象,还有人坚持四十年每天“日食鹿肉三斤”,四十年吃掉四万多斤鹿肉。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则又是另一回事了,除了“饥而无食”的穷农民和白居易这样的穷官外,即使长安城的普通市民,也基本多“菜食”。
这里还要补充说一下古代游牧民族的“吃肉”情况,在很多历史票友们看来,游牧民族常年放牧,满眼猪牛羊,似乎每天的生活就是烤肉吃。但真实的情况却是极惨,哪怕到了生产力更发达,游牧部落生活条件更好的明清年间,以清代典籍《檐曝杂记》记载,在当时的北方蒙古部落里,“食肉唯王公台吉能之”,至于普通的牧民,“但逢节杀一羊而以”。明清年间尚且如此,放在明清之前,“吃肉”那是更难。
从宋代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进步,古代中国人餐桌上的肉食,也逐渐丰富起来。特别是在宋代的城市里,肉食比唐代已丰富得多。以《梦华录》记载,在北宋都城汴京,每晚都有上万头活猪送入汴京,汴京城还有专门集中了猪肉作坊的“杀猪巷”。南宋都城临安也有专门的肉市,“每日宰不下数百口”。羊肉更成了宋朝人的大爱,食羊的习俗遍布宋朝南北各大城市,堪称宋朝餐桌上的名贵肉食品。
当然,如果较真价格的话,北宋年间的猪肉价格,大多数情况下都是120文左右。南宋年间羊肉的价格,更一度达到每斤900文。要知道,宋代县令的月俸,基本都在每月12贯上下。换算一下就知道,即使官宦阶层大块吃肉,单靠“死工资”也是非常不容易。
而到了明清年间,中国古代城市的肉食品消费,还一度把外国人吓着。明朝中后期时,西班牙人拉达和葡萄牙人克鲁士,都以详细笔墨,记录了明朝东南多个城市“大块吃肉”的景象:广州、福建等城市里,充斥着鸡鸭咸肉牛肉狗肉等各类肉食品,克鲁士笔下嘉靖年间的广州城,一天要消耗五六千头猪以及一万多只鸭子,这还不包括鱼牛鸡等肉食品。
这样“大块吃肉”的景象,也在明代许多文人的笔下得到佐证:谢肇淛的《五杂俎》里记载,他在万历初年来到北京时,当时北京市场上的水产价格,远远大于猪牛羊等肉食。但不到二十年时间,随着明朝冷藏技术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火热,水产价格已经基本和猪牛羊肉持平。而以《宛署杂记》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时,猪肉一钱六分一斤,羊肉一钱二分一斤。对于当时的北京市民来说,咬咬牙还是能隔些日子打打牙祭。
也正是因为明清年间肉食品更加丰富,连带着屠户也成了好职业。所以《儒林外史》里的胡屠户,虽然对中举后的女婿范进一脸敬畏。但在范进只是个秀才时,他还依然能凭“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的收入水平将其鄙视。明朝大学士于慎行也叹息说:当时北京城里的屠户,都各个上千万的家产,比“阁老”有钱得多。
但是,虽然明清年间的城市里,肉食已经更普遍,但对于人数更多的农民们来说,吃肉依然是个高门槛:明代史料记载,即使在明朝中期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农民们忙碌一年,日常只吃早晚两顿饭,下饭多水产品。每年也只是在端阳节时能有饮宴,这还是风调雨顺的太平年月。清代北京周边的农民,也只是“鱼肉唯年节用之”。这些,都还算是当时生活较为富裕的农民。
单看这个就知道,“三天一顿肉”这事儿,对于大多数古人来说,真是大福利。
甚至,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对于中国农村来说,“吃肉”也不是容易事。上世纪八十年代,新闻单位对湖南常德地区农村的采访告诉我们:集体时期,社员吃肉全靠生产队杀年猪,改革开放后的几年里,农户们终于能做到家家杀年猪。农民们兴奋的说:“最近几年,农民们生活方面最大的变化,就是肉比过去吃得多了。”以这个意义说,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中国老百姓的“吃肉史”,了解了这段历史,也许能让我们更好的珍惜当下。
参考资料:《辽宋夏金社会生活是》《明代社会生活史》《社会变迁中的中国农民生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对上眼了!三星堆“神人”“神兽”成功“跨坑”合体这是考古学家用数字三维模型技术合成的文物图像。新华社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23-01-03 14:45
原标题:贵州黔西:民俗歌舞迎客来1月2日,游客在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和苗族同胞一起围着篝火跳舞。元旦假期,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
2023-01-03 14:50
原标题:作家王跃文立足“史笔为文”(引题)长篇小说《家山》出版(主题)今晚报讯(记者高丽)作家王跃文的新长篇《家山》日前由人民文学出
2023-01-03 14:41
原标题:买饰品迎新年1月2日,市民在河南省开封市年货批发市场购买新春饰品。随着春节临近,年货市场生意红火,人们开始置办各种年货,准备与
2023-01-03 14:33
原标题:2022年全国电影票房300亿元(引题)《长津湖之水门桥》获年度票房冠军(主题)今晚报讯(记者丁晓晨)2022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以300 67
2023-01-03 14:55
原标题:灵渠,究竟是一条怎样的渠(主题)——来自“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报道(副题)光明日报记者计亚男开凿于秦始
2023-01-03 13:51
原标题:全市各大剧场实现应开尽开(引题)元旦假日全市线下营业性演出303场(主题)文 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数据显示:2
2023-01-03 13:47
原标题:“蓝兔子”好不好看,不妨交给时间去评判作者:徐刚据2022年12月29日《成都商报》报道,兔年春节将至,近日在一张标价为1 20元的邮票
2023-01-03 13:33
原标题:手艺,让生活更美好(逐梦)王剑冰一山东,潍坊。走进杨家埠村一间敞亮的大屋,就仿佛走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那么多的“蝴蝶”集
2023-01-03 13:33
原标题:在戏谑搞笑中拆解中年危机师文静1月1日,靳东、宋佳主演的开年都市剧《纵有疾风起》播出,“背叛”“复仇”“搞笑戏谑”等成为看点,
2023-01-03 13:45
原标题:中国电影2022:现实主义、类型化与问题意识张冲2022年中国内地电影总票房约为286亿,电影票房排行榜前几位的有《长津湖之水门桥》《独
2023-01-03 10:41
原标题:中国戏剧2022:走出“讨好型人格”?闫小平在2022年很多个演出暂停的日子里,不少演职人员仍然在排练厅、剧场里孤独地蹬踏,没有全部
2023-01-03 10:41
原标题:李梅:只想做个真诚的演员牛嘉宇她凭借《酗酒者莫非》获得2018国际戏剧学院奖最佳配角奖,作品《第十二夜》获得1994年亚洲演剧祭舞台
2023-01-03 10:37
原标题:三年修缮重新开放记者带你探访北海漪澜堂→日前,北京北海漪澜堂古建筑群经过近三年的修缮及布展工作,全面对游客恢复开放。漪澜堂位
2023-01-03 10:52
原标题:湖北鄂州诗歌音乐节迎新年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邹明强通讯员矿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23年元旦,湖北省鄂州市诗歌音乐节上演,以文
2023-01-03 10:42
原标题:北京推动传承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人民日报北京1月2日电 (记者潘俊强)记者从北京市文旅局获悉:近日,北京出台《北京市急需保护的非
2023-01-03 09:35
原标题:2022武汉双年展举办人民日报武汉1月2日电 (记者范昊天)近日,“艺以通衢——2022武汉双年展”在湖北武汉举办。285位中外艺术家及团
2023-01-03 09:54
原标题:中国工美馆、中国非遗馆元旦恢复开放(引题)四大展览奉上文化盛宴(主题)北京日报记者王广燕1月1日,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
2023-01-03 09:42
原标题:四川博物院苏轼主题展受热捧(引题)赏东坡风采品蜀地胜韵(主题)刘裕国“这次展览特别用心,四川博物院值得表扬。”“今天真是赚大
2023-01-03 09:38
原标题:莞博三星堆特展惊艳亮相人民日报海外版电(黄翼)悠扬的古琴声仿佛从时空深处传来,光影变幻出三星堆青铜面具的图案,威严神秘的青铜
2023-01-03 09:50
原标题:博物馆在免票政策之下收入不减反增,这归功于文创产品的开发。数字技术的注入,使传统文化的发展逐步跃升为文创新经济产业(引题)博
2023-01-03 08:53
原标题:小寒:踏雪寻梅,年味渐浓(解码二十四节气)小寒是冬季倒数第二个节气,它的到来意味着一年将近尾声。小寒一般于1月5-7日间交节,《月
2023-01-03 08:36
原标题:序幕中第一个说台词中间数小时漫长等待(引题)当年“欢颜”今“如梦”胡慧中站上保利舞台(主题)北京青年报记者郭佳40多年前,一部
2023-01-03 08:41
原标题:陶都承古韵宜兴气象新(城市味道·行走县城看中国)人民日报记者王汉超苏东坡没想到,他买田置地、筹划隐居的一片野山,后世成了烧制
2023-01-03 08:41
原标题: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启幕将持续至3月12日(引题)双年展诠释“艺术的北京”(主题)北京青年报记者王磊近日,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
2023-01-03 08:36